
0人評分過此書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於2010年舉辦第二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共有二十八篇論文發表。經會議中的熱烈討論與交流,由作者參酌會中所獲得之回饋意見進行文章修改,並經十二位初審委員與十二位複審委員的匿名審查;經過嚴謹的審查程序與作者修正,最後擇取十八篇優秀論文,並將其分成上下兩冊出版,每冊各收錄九篇文章。本書即為其中的第二冊。
本書分三大主題:Part I 全球性取徑、Part II 在地化應用、Part III 觀念的改變。史料數位化的意義,不僅在於大規模資料的聚合與檢索計量,更為核心的是在保存史料原貌和原始脈絡的同時,還能協助研究者觀察隱藏在浩瀚史料中的多重脈絡,並進行更具開放性的意義分析與連結,從而開拓出新的研究課題。本書聚焦於數位人文在歷史研究的應用,所收錄之文章一方面呈現出歷史、文學、觀念史等領域如何運用數位化史料於研究中,另一方面也展現出當代社會可以更為多元地應用數位科技於歷史的保存、再現和應用。
若要為本書包括本篇導論在內的文章,指出一個貫穿的基調和關懷,即是面對數位人文這樣一個新興的領域,試圖以實際運作的方式,開拓其可能,諸如數位典藏的建置、推廣教學的使用,以及與人文學科的合作等,換句話說,是由應用端去思考數位人文在學術發展上所蘊藏的潛能。有心的讀者應該早已發現,受到發表學者所學的背景影響,本書中的文章多半以歷史研究為主,事實上,史學一直是積極應用數位技術的人文學門,史學工作者對數位資料庫的應用已是十分普遍,並相當程度地改變了史料和史家之間的關係。
本書分三大主題:Part I 全球性取徑、Part II 在地化應用、Part III 觀念的改變。史料數位化的意義,不僅在於大規模資料的聚合與檢索計量,更為核心的是在保存史料原貌和原始脈絡的同時,還能協助研究者觀察隱藏在浩瀚史料中的多重脈絡,並進行更具開放性的意義分析與連結,從而開拓出新的研究課題。本書聚焦於數位人文在歷史研究的應用,所收錄之文章一方面呈現出歷史、文學、觀念史等領域如何運用數位化史料於研究中,另一方面也展現出當代社會可以更為多元地應用數位科技於歷史的保存、再現和應用。
若要為本書包括本篇導論在內的文章,指出一個貫穿的基調和關懷,即是面對數位人文這樣一個新興的領域,試圖以實際運作的方式,開拓其可能,諸如數位典藏的建置、推廣教學的使用,以及與人文學科的合作等,換句話說,是由應用端去思考數位人文在學術發展上所蘊藏的潛能。有心的讀者應該早已發現,受到發表學者所學的背景影響,本書中的文章多半以歷史研究為主,事實上,史學一直是積極應用數位技術的人文學門,史學工作者對數位資料庫的應用已是十分普遍,並相當程度地改變了史料和史家之間的關係。
項潔、翁稷安、Ching-chih Chen、林滿紅、Toshikazu Seto、Takafusa Iizuka、Ayako Matsumoto、Takashi Kirimura、Keiji Yano、Tomoki Nakaya、Yuzuru Isoda、陳志豪、李朝凱、林淑慧、邱偉雲、姚育松、詹筌亦、王乃昕(姓名依論文順序排列)
編者簡介
項潔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同時也是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他曾出任臺灣大學圖書館館長,投入臺大的數位典藏工作及相關研究應用已十餘年,不僅領導《淡新檔案》、臺灣古契書、日治時期統計資料等重要歷史文獻的數位化與資料庫開發建置工作,完成「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並協助臺灣省諮議會擋案資料庫、國民黨黨史館、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和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的建置。
- 序 Preface
- 導論Introduction 數位人文和歷史研究 Digital Humanities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項潔、翁稷安
-
PartI 全球性取徑 Global Approach
-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Content and Use in Digital Humanities:A New Digital Model for Exploring Our Amazing World,History and Culture 數位人文中科技、資訊與使用之整合-一種用來探索這個令人讚嘆的世界、歷史與文化之數位新模式◆Ching-chih Chen
-
數位化:史學與社會結合的一大契機 Digitalization:A Contemporary Opportunity for Bridging Historical Studies and Society◆林滿紅
-
Transition of Urban Landscape with Kyo-machiya in Virtual Kyoto從虛擬京都中的「京‧町家」看都市景觀的變遷◆Toshikazu Seto,Takafusa Iizuka,Ayako Mstsumoto,Takashi Kirimura,Keiji Yano,Tomoki Nakaya,Yuzuru Isoda
-
-
PartII 在地化應用 Local Adoption
-
19世紀初期竹塹社與霄裡社的「社域」爭議-兼論歷史資料庫的應用Researh on the Dispute on the Plains Aborigines’Tribal Territory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Instrospe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atabese ◆陳志豪
-
從地方菁英到豎旗反清-以清代彰化縣戴潮春家族為例From Local Elite to Rebellion:An Example of the Dai Chao-Chun Family in Changhua County in the Qing Dynasty ◆李朝凱
-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於清治前期采風詩文研究的應用The Application of the Taiwan History Digital Library(THDL)to the Research of Poetry and Prose regarding Customs in the Earlier Qing-Governed Period ◆林淑慧
-
-
PartIII 觀念的改變 Idea Reconsideration
-
關鍵詞叢與聞本意義挖掘的嘗試:以《清季外交史料》為例 A Discussion of the Keyword Cluster and Meaning of Text Mining:Focusing on the “Qing Diplomatic Historical Data”◆邱偉雲
-
從「改造」一詞的使用看共產主義在中國的發生背景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Communism:The Study of the Keyword“Gaizao”◆姚育松
-
「主義」的數位人文研究The “Isms”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 ◆詹荃亦、王乃昕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30163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