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

作者
出版日期
201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34236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論文集是「第三屆數位典藏與數位人文國際研討會」的論文結集,共收錄九篇文章,可粗略分為兩大類,代表著現階段數位人文領域發展的兩種類型。

一類是文字的分析。如〈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旨在說明數位系統對脈絡探勘所能帶來的協助,同時結合了文字處理和圖像呈現,試圖討論數位人文所能開啟的全新研究視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於中文史學文獻分析之初步應用〉企圖結合自然語言的資訊技術和傳統史學文獻分析,試圖析理出結合的可能。〈以文本分析呈現臺灣海外史料政治思想輪廓〉則用數位技術,綜觀而量化的去分析過往政治思想史所研究的場域。〈結合漢典古籍虛詞常見字與統計量化分析進行漢譯佛典譯者風格辨別〉一文從大量的佛教經典的字句整理中,去回答譯者風格。〈「共現」詞頻分析及其運用—以「華人」觀念起源為例〉賦與詞頻分析新的詮釋,並以「華人」這個觀念做具體的實驗。〈漢語方言語音資料庫自動擴增補完方法〉則是希望能應用數位科技,去處理語言學中十分困難的方言問題。

數位人文研究的第二類關懷則是在呈現上,如何用新技術去展現過往文字所不能負載的成果。例如空間一向是人文研究所看重,卻又最常被忽略的部分,透過GIS 技術,學界開始填補這個斷層。〈京都大比例尺地圖(京都市明細圖Kyoto-shi meisai-zu)數位化〉、〈數位典藏應用的社會效益與永續經營—以阪神大地震資料3D視覺化為例〉、〈「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的建立與運用〉,三篇文章的關注點各不相同,各是針對底圖、3D視覺化或具體應用等等不同面向開發,其共同處便是將空間帶回人文學的關懷之中,提供嶄新的從地理資訊出發的思考角度。

誠如〈導論──數位人文的變與不變〉所言,數位和人文兩者之間的對話,應當是一個沒有止境、不斷持續的過程。在數位人文發展的研究方式和型態裡,不斷的對話與交流是最為重要的關鍵;藉由跨越不同國界、不同研究議題、不同技術領域,得以彰顯數位人文作為研究方法的價值和意義。

項潔(臺大資工系特聘教授及台大數位人文研究中心主任)、金觀濤(政大講座教授)、劉青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研究員)、劉昭麟 (政大資科系教授)、劉吉軒(政大資科系教授兼圖書館館長)、洪振洲(法鼓佛教學院圖書資訊館館長)、馬德偉(美國天普大學助理教授)、蔡宗翰(元智大學資工系副教授)、赤石直美(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地理系博士後研究員)、福島幸弘(日本京都府立綜合資料館研究員)、矢野桂司 (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地理系教授)、稻葉光行(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日本藝術與文化數位人文中心教授)、佐藤達哉(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法律心理中心教授)、邱斯嘉(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以及翁稷安、邱偉雲、姚育松、柯雲娥、張惠真、譚修雯、黃瑞期、甯格致、謝承恩、林居正、王昱鈞、??壽一、滑田明暢、若林宏輔、中妻拓也、破田野智己、齋藤進也、郭潔、蘇郁尹。

  • 序Preface
  • 導論 Introduction
    • 數位人文的變與不變 The Change and Unchange of Digital Humanities◆ 項潔、翁稷安
  • Part I 檔案史料Archives & Documents
    • 多重脈絡—數位檔案之問題與挑戰 Multiple-contextualization: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n Digital Archives◆ 項潔、翁稷安
    • 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於中文史學文獻分析之初步應用 An Exploration of Analyzing Historical Chinese Documents with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劉昭麟、金觀濤、劉青峰、邱偉雲、姚育松
    • 以文本分析呈現臺灣海外史料政治思想輪廓 Text Analysis on Overseas Taiwanese Journals for Political Thought Profiling◆ 劉吉軒、柯雲娥、張惠真、譚修雯、黃瑞期、甯格致
  • Part II 語料庫語言學Corpus Linguistics
    • 結合漢典古籍虛詞常見字與統計量化分析進行漢譯佛典譯者風格辨別 Authorship Attribution of Early Chinese Buddhist Translation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with Commonly Used Ancient Chinese Empty Words◆ 謝承恩、洪振洲、馬德偉
    • 「共現」詞頻分析及其運用—以「華人」觀念起源為例 Frequenc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Co-occurrence” Phrases: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Hua-ren” as an Example◆ 金觀濤、邱偉雲、劉昭麟
    • 漢語方言語音資料庫自動擴增補完方法 An Automatic Augmentation Method for Chinese Dialect Pronunciation Databases◆ 林居正、王昱鈞、蔡宗翰
  • Part III 地理資訊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 Digital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arge-scale Maps of Kyoto City (Kyoto-shi meisaizu)” 京都大比例尺地圖(京都市明細圖Kyoto-shi meisai-zu)數位化◆ Naomi Akaishi、Toshikazu Seto、Yukihiro Fukushimav、Keiji Yano
    • Towards Social Applic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Digital Archives: The Case Study of 3D Visualization of Large-scale Documents of 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數位典藏應用的社會效益與永續經營—以阪神大地震資料3D視覺化為例◆ Akinobu Nameda、Kosuke Wakabayashi、Takuya Nakatsuma、Tomomi Hatano、Shinya Saito、Mitsuyuki Inaba、Tatsuya Sato
    • 「太平洋史前Lapita陶器線上數位資料庫」的建立與運用 Establishment and Research Applications of the Online Database for the Study ofLapita Pottery◆ 邱斯嘉、郭潔、蘇郁尹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