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

作者
出版日期
201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010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數位與人文,看似埋藏衝突、緊張關係的兩個領域,
如何建立合作的夥伴關係?這是本書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提問。

數位科技與人文的結合,並非只是將人文研究引向科學化、實證化,而要帶來更為全面、也更為動態的宏觀式與多點式觀察;不僅有助於拓展人文研究的豐富性,也將刺激研究視角的轉變和研究議題的創新。數位人文學並非提供單一、或單向的研究取徑,更試圖讓不同學科在此一新興領域裡不斷地對話與緊密合作,建立各種維度的知識連結,為知識的創造開拓更多元、璀璨的光譜。

【編者】

項潔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同時也是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他曾出任臺灣大學圖書館館長,投入臺大的數位典藏工作及相關研究應用已十餘年,不僅領導《淡新檔案》、臺灣古契書、日治時期統計資料等重要歷史文獻的數位化與資料庫開發建置工作,完成「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並協助臺灣省諮議會檔案資料庫、國民黨黨史館、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社運史料資料庫、和文建會國家文化資料庫的建置。

  • 序Preface
  • 導論 Introduction
    • 數位人文 ―― 學科對話與融合的新領域 An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through Digital Humanities◆ 項潔、陳麗華
    • 數位人文學之可能性及限制 ―― 一個歷史學者的觀察 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of Digital Humanities: A Historian’s Perspective◆ 王汎森
  • Part I 知識組織 Knowledge Organization
    • 數位典藏的知識組織系統之模式建構與應用研究―― 以故宮中國節慶詞彙為例 A Study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ystem for Digital Archives in the National PalaceMuseum Collections of “Chinese Festivals”◆陳淑君、郭巧蓁
    • 資料擷取與描述比對 ―― 清代臺灣方志物產篇分析系統之建置與解釋 Data Extraction and Mapping: The Taxonomy of Fauna and Flora of Taiwan LocalGazetteers in the Qing Dynasty◆ 張素玢、李鈺淳
  • Part II 文本探勘 Text Mining
    • 利用文本採礦探討《紅樓夢》的後40回作者爭議 A Text-Mining Approach to the Authorship Attribution Problem 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杜協昌
    • 漢文文獻之外來語音譯詞擷取方法 Transliteration Extraction Methods for the 19th Century Chinese Literature◆ 王昱鈞、呂翊瑄、蔡宗翰、劉青峰、金觀濤、劉昭麟
    • 自動擷取中文典籍中人名之嘗試―― 以PMI(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斷詞於《資治通鑑》的應用為例 Automated Name-Extraction in Chinese Classics: Applying PMI (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 Segmentation to Zizhi Tongjian◆ 彭維謙、劉士綱、杜協昌、翁稷安、項潔
  • Part III 語料分析 Corpus Linguistics
    • 藏漢佛教語料品目之自動對列 Automatic Chapter-Level Alignment for Tibetan and Chinese Buddhist Texts◆陳光華、闕慧貞、李家名、唐國銘、黃乾綱
    • 句本位語法圖解析句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Diagrammatical Sentence-Based Grammar Parsing System◆ 彭煒明、何靜、宋繼華
    • 漢字構形系統的網絡分析 ―― 以《說文解字》小篆構形系統為例 Network Analysis of Chinese Ideography: The Formation of Seal Script in Shuowen Jiezi◆ 胡佳佳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