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自序
-
導論 共和主義的系譜
-
一、前言
-
二、共和主義的意義及基本信念
-
三、古典共和主義
-
四、現代共和主義的兩種進程
-
五、共和主義的式微
-
六、共和主義的復興
-
-
第一章 亞里斯多德與共和政制
-
一、前言 : 西方共和主義之淵源
-
二、思想脈絡
-
三、政治學 : 德行、明智與立法
-
四、城邦政治統治 : 政治學第一券
-
五、公民身分 : 政治統治的民主要訴
-
六、政制與政治團體 : 城邦政治秩序的寡頭要素
-
七、政體分類及討論
-
八、共和政制、中間政制與立法加的混合藝術
-
九、公民德行
-
十、結語 : 共和主義與民主政治
-
-
第二章 羅馬與西方共和主義之奠基
-
一、前言
-
二、波利比烏斯 : 致用史學、政體循環與混合憲政
-
三、西塞羅的論共和國
-
四、結語
-
-
第三章 西塞羅馬與馬基維利論政治德行
-
一、前言
-
二、西塞羅論述的脈絡及分析架構
-
三、西塞羅論基本德行
-
四、西塞羅論笑意
-
五、馬基維利政治道德論的基本取向
-
六、馬基維利論政治德行
-
七、馬基維利主義與現象世界的政治邏輯
-
八、規範論與秩序論 : 政治道德的兩種典範
-
-
第四章 馬基維利論現代共和的政治秩序
-
一、前言
-
二、馬基維利政治秩序論之相關文獻
-
三、馬基維利政治秩序論的基本範疇
-
四、馬基維利論政治秩序之構成
-
五、公民共和主義和政治決斷論 - 馬基維利論政治觀的現代意義
-
-
第五章 盧梭的民主共和主義
-
一、前言
-
二、普遍意志與政治權利 - 共和原則之證成
-
三、政治之特殊利益
-
四、激進民主與政治神學
-
五、盧梭理論建構之檢討
-
-
第六章 盧梭論立法加與民族文化
-
一、前言
-
二、立法家 : 議題的脈絡及其人格特質
-
三、立法家以及政治空間之建構
-
四、立法家的創建行動與憲政體制之二元性
-
五、民族精神與公民結合作為政治現實性之動力
-
六、結語
-
-
第七章 《聯邦論》中的兩種共和主義
-
一、兩種共和主義
-
二、超越孟德斯鳩 : 從古代到現代共核
-
三、憲政共和主義 : 隱蔽的人民
-
四、民主共和主義 : 人民正身的展現
-
五、政憲權的馴化 : 審議民主或正當性的持續奠基
-
六、結語
-
-
第八章 從共和主義到革命憲政主義 : 西耶斯的制憲權概念
-
一、前言
-
二、國民、憲法與制憲權 : 從基本概念之初步考察
-
三、制憲權做為政治 / 法律概念 :西耶斯的革命憲政主義
-
四、西耶斯制憲權理論的自由主義精神
-
五、惡性循環的克服與再現
-
六、國民 / 民族建構的歧義 : 從構成論到歷史主義
-
-
第九章 歷史理性中的共和理念 : 黑格爾與憲政國家
-
一、前言
-
二、德國觀念論與共和主義
-
三、市民社會的變證與整合
-
四、國家做為「理性公民共和體」
-
五、「合理愛國主義」
-
六、合理愛國主義與歷史辯證
-
七、結語
-
-
第十章 共和主義、民族主義與憲政理論 : 鄂蘭
-
一、前言
-
二、問題的出發點 : 馬基維利的政治創建論
-
三、施密特的憲政理論 : 民族之政治決斷與制憲權
-
四、「權力屬於人民,權威存在憲法」: 從政治神學到羅馬共和主義
-
五、超越決斷式制憲之外 :美國立憲的延續性立憲
-
六、共和主義與民族主義之憲政原則
-
-
第十一章 史金納與共和自由概念
-
一、政治自由的意義
-
二、史金納論述之脈絡 : 柏林的消極自由論
-
三、史金納對柏林自由論之回應
-
四、史金納對馬基維利思想之詮釋
-
五、法律的功能、目的及其根源
-
六、共和主義論述的典範競爭
-
-
第十二章 共和主義與台灣的憲法政治
-
一、前言 : 憲法政治的理論
-
二、制憲與直接民主 : 國民主權的兩層理論意義
-
三、臺灣憲法政治之過去 : 民主與憲政主義的歷史辯證
-
四、陳水扁時期的憲改工程 : 「憲法持續革命」或準制憲 ?
-
五、檢討與展望
-
結語 共和主義與當代社會
-
-
參考書目
-
一、外文部分
-
二、中文部分
-
-
索引
-
人名索引
-
概念索引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