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

出版日期
2009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850373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思想東亞:韓半島視角的歷史與實踐 》 這一書名濃縮了白永瑞思考的基本問題,「思想」在這裡是作為動詞使用的,所要表現的是將東亞作為思想的課題,思考東亞、想像東亞的意思,而所謂韓半島的視角,所強調的不是僅從南韓,而是從「分斷的南北韓的相互作用的韓半島全體」來看問題的視角,韓半島是世界層次的霸權支配體制的重要現場,所以這裡的變革也將是對世界層次的壓迫體制的一種衝擊,希望其能成為促進資本主義世界體制變革的催化劑。
  第一章是有關於東亞共同體論述的三篇文章,所謂共同體這一用語最初產生於日本,最近主要用來指稱以歐洲共同體為模型的,在東亞根據國家間的協議而形成的制度性的國家結合體,此外,也有人用來指東亞的烏托邦。在本書中,一方面比較分析在韓、中、日三國所產生的關於東亞共同體的各種論述,另一方面分析其在東亞地域秩序的歷史和現實中占有怎樣的位置,尤其若是想要東亞共同體如同追求的人們所期待的那樣成為和平的共同體,必須從兩個方向同時推動這一進程,一是在組成這一地域的國民國家之外進行的國家間的統合過程,一個是在國家之內以極大化成員個人的參與為方向的內部改革過程。
  第二章是三篇分析在東亞國民國家所起的作用的文章,雖然現今在具有批判精神的知識分子多傾向於批判國民國家的作用,但作為一名歷史研究者,對國民國家在東亞近代史上所起的雙重作用,即「解放」和「壓制」的歷史卻比較重視,而且,為了探索出能夠克服這種 20 世紀型國民國家的道路,應該從「東亞的視角」,以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國民國家。
  第三章則是三篇論述韓國人的中國認識的文章,但貫穿三篇文章的問題意識卻是東亞人的相互認識,都不是單靠制度的變化就能實現的,如果運作體制的主體的認識不改變是不行的(最近國際政治理論上社會建構主義頗受重視,大概也是出於同樣的理由),可是,現在東亞人的相互認識中,歷史經驗依然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從這種觀點出發,韓國人從古到今對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人是如何認識的,中國人又是如何認識韓國人的,對此進行比較分析也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
  第四章所收錄的主要是為了實現東亞歷史認識的共有,而分析歷史敘述問題的五篇文章。
  有關白永瑞的東亞論述,透過閱讀這本書,定然可以充分掌握,了解以韓半島視角下的東亞意識。
  • 序言
  • 第一章 東亞共同體論述
    • 一、東亞地域秩序:跨越帝國,走向東亞共同體
    • 二、和平想像力的條件與界限:反思東亞共同體論述
    • 三、東亞論述與「適應近代和克服近代」的雙重課題
  • 第二章 國民國家的這邊與那邊
    • 一、超克20世紀型的東亞文明與國民國家:韓民族共同體的選擇
    • 二、在中國有「亞洲」嗎?―韓國人的視角
    • 三、中國的國民國家與民族問題:形成與轉化
  • 第三章 韓國人的中國認識之軌跡
    • 一、「便利的誤解」的歷史:韓、中相互認識的軌跡
    • 二、韓國人歷史經驗中的「東洋」:20世紀前半期
    • 三、大韓帝國時期韓國輿論的中國認識
  • 第四章 企求和平的東亞歷史敘述
    • 一、突圍本國史的框架:從歷史教科書來看韓國人的亞洲認識
    • 二、20世紀前半期中國人的東亞認識: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分析
    • 三、跨越制度的內與外:重構東亞歷史教科書和歷史教育
    • 四、「東洋史學」的誕生與衰退:東亞學術制度的傳播與變形
    • 五、本國史與地域史的溝通:反思東亞歷史敘述
  • 附錄 相關史事年表紀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