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政道與治道

出版日期
199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150216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中心問題有二:一為政道與治道之問題,而主要論點則在政道如何轉出。二為事功之問題,用古語言之,即為如何開出外王之問題。此兩問題成為中國文化生命中之癥結。相連而生,故亦相隨而解。
  • 第一章政道與治道
    • 一、論封建貴族政治與君主專制政治之取天下
    • 二、論世襲制之爲政道
    • 三、論禮運篇所記孔于大同小康之說
    • 四、孟荀及此後諸儒之觀念
    • 五、「立千年人極」之義理規模
  • 第二章論中國的治道
    • 一、引言
    • 二、儒家的德化的治道
    • 三、道家的道化的治道
    • 四、陝家的物化的語道
  • 第三章理性之運用表現與架構表現
    • 一、空無所有
    • 二、理性之運用表現
    • 三、理性之架構表現
    • 四、如何從運用表現轉出架構表現
  • 第四章論政治神話之根源
    • 一、引言
    • 二、立體力量之創造性,理想性,與神性性
    • 三、生命強度之立體力量之向上超越性:超越性之純淨化而爲宗教—聖賢人格之重要;超越性之感覺化限定化而爲神話乃至政洽神話—英雄人格之重要
  • 第五章論政治神話之形態
    • 一、古代英雄主義的形態
    • 二、近代集體主義的形態
  • 第六章論政治神話與命運及預言
    • 一、聖人的使命感與英雄人物的使命感
    • 二、宗教家的預言與政治上極權英雄人物的預言
  • 第七章政治如何能從神話轉為理性的
    • 一、政治科學的不穩定性
    • 二、政治實踐之堅實可靠的基礎在那裹?社會世界之落實而定常不移的律則在那裹?
    • 三、理性之內容的表現
    • 三、政治與教化之限度以及政治與道德之分際
  • 第八章理性之內容的表現與外延的表現
    • 甲、理性之內容的表現之妙處與缺處
      • 一、內容表現之妙處
      • 二、從「得天下」方面說明內容表現之不足
      • 三、從「治天下」方面說明內容表現之不足:「人存政舉,人亡政息」
      • 四、「唯仁者宜在高位」一觀念之函義:治者擔負過重
      • 五、結語與附識
    • 乙、理性之外延的表現
      • 一、使用內容外延兩詞之說明
      • 二、外延表現之現實的因綠:階級闘爭之理想主義的解析
      • 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超越的平等性」之肯定
      • 四、自然法與人權運動:「內在的平等性」之實現
      • 五、外延表現之成就
      • 六、外延表現之缺處
      • 七、本文之目的以及對於「政治如何能從神話轉爲理性的」中之「如何」之說明
  • 第九章社會世界實體性的律則與政治世界規約性的律則
  • 上篇 顧、黃、王諸儒之理想
    • 一、序言:實體性的律則與規約性的律則
    • 二、「待訪錄」中之「原君」
    • 三、「待訪錄」中之「原法」
    • 四、「日知錄」中之論「法制」
    • 五、「待訪錄」中之論「學校」
    • 六、「黃書」中之「原極」
    • 七、「黃書」中之「古儀」
    • 八、「日知錄」中之論「藩鎮」
    • 九、明末顧、黃、王諸大儒理想之歪曲與延續
  • 下篇 葉適、陳亮論有宋一代立國之格局
    • 序言
    • 一、葉水心論宋立國之格局
    • 二、陳同甫論宋立國之格局
  • 第十章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
  • 序言
  • 上篇 陳同甫的觀念及其所代表之境界
    • 一、論同甫與足以見同甫者原料摘錄
    • 二、與朱子往復論漢唐原書摘錄
  • 下篇 疏通朱陳所爭論之問題之意義: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之綜和之義禮規模
    • 引言 綜述同甫之大意
    • 一、生命之創造性
    • 二、生命外冒不經理性的自覺:程朱所謂「暗合」之切義
    • 三、生命之爲「非理性的」之積極的意義
    • 四、朱子純以主觀道德論英雄:不能正視生命之獨特處
    • 五、主觀道德與客觀功業之矛盾相
    • 六、生命與理性之矛盾之克服:主觀的克服
    • 七、生命與理性之矛盾之客觀的克服
    • 八、陳同甫只是英雄主義:只落於生命強度之實然狀態中
    • 九、「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所以可能之根據同甫是從生命立場上,直下平鋪,教人承認凡是英雄皆有價值:此只是英雄主義,直覺主義,不足以言點化……
    • 十、就「九轉丹砂」以言點化之曲折:「天地無棄物,四時無剩運」之切義與眞實義
    • 十一、生命之原始價值與升舉轉化中之價值:引進歷史判斷以真實化歷史
    • 十二、朱子具備「九轉丹砂」之第一步:道德判斷與批判的鑒別,理性本體只停於知性之抽象階段中:知性與直覺之對立
    • 十三、宋明儒對於歷史大體只具備道德判斷:理性只停于知性之抽象階段中
    • 十四、對于政治與歷史作積極的思量:不自英雄與聖賢之「作用」處想,而自客觀政體方面作架構地想
    • 十五、精鑒歷史須通三關: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之綜和,生命與理性之統一
    • 十六、儒學,心性之學,成人成聖之學是一,亦決不可輕忽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