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新加坡現代中醫之生成:政府和民間組織的作用與互動(1867-2013)

作者
出版日期
2025/05/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979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將新加坡的現代中醫放置到殖民醫學史和海外華人研究的視野中討論,新加坡乃東方模式、文化,與西方制度、科學交匯之試驗場,中醫作為華人慣習,隨著移民過番,經歷英殖民、日治和後殖民的國家建設。當地社會時空如何形塑中醫,中醫如何建制,其現代化的特徵和歷程各有怎樣的特別之處,由誰推動?本書聚焦在代表殖民影響的政府和彰顯移民特點的民間專業組織這兩個主體,時段涵蓋英殖民早期至當代,分析兩方的作用以及之間的協商互動,以長時段縱深觀察,提供了新加坡中醫長期演變和本土適應的全景及動態視角,展現移民與殖民交織中的另一種現代化的可能,回應東亞現代化、多種現代性、海外華人網絡等議題。 【專家推薦】 楊妍的研究使我們深刻意識到在過去兩個世紀中為新加坡廣大民眾服務的中醫師群體的重要貢獻。她生動刻畫了這些醫師對自身專業技藝的堅定信念,以及其如何展示中醫能夠補充並推動現代醫學發展,這些論述令人感觸至深。我力薦該書,為所有認同中醫應在新加坡邁向全球醫療中心過程中占據一席之地的讀者提供參考。——王賡武(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唐獎第四屆漢學獎得主) 這部佳作引人入勝地探討了華人社會診所藥行的醫家們所實踐的中醫,與殖民時期官方監管機構及之後新加坡政府之間錯綜複雜的互動。作者與STS(科技與社會研究)、文化研究和醫學史領域的新近研究對話,勾勒出新加坡現代中醫體制化的獨特——這一體系至今仍在作為全球領先都市的新加坡發揮重要作用。——丁荷生(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妍深入蒐集和梳理多元史料,以多維視角和跨域研究方法,嚴謹分析中醫在新加坡的歷史演變和發展脈絡,並深刻探討政府與民間中醫組織間的互動。此卓越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新加坡中醫史的學術論著,同時為其他地區中醫史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論參考。——黃賢強(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 楊妍以細緻考掘的史實與親切流暢的文字,描繪了新加坡中醫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歷程,從而開啟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思想空間:在各地不同的歷史社會環境下,與生物醫學、政府法令、族群慣習、在地病症與藥物發生不同的互動後,中醫竟可以演化出極為不同的風貌,展現出不同於中國傳統中醫的特色。閱讀此書,不僅帶來愉悅的體驗,更讓人對中醫的印象煥然一新,腦海中浮現出全球中醫生動活潑的嶄新風景。——雷祥麟(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該書是首部深入剖析新加坡中醫現代化歷程的學術專著,系統性探討了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的動態互動。作者以豐富之史料和精闢的分析,展現政府與民間如何通過協商與合作推動中醫現代化。本書不僅填補了新加坡醫學史研究的空白,更為東南亞地區傳統醫學適應現代醫療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範式。本書深具學術價值,對跨地域的傳統醫學研究尤具重要參考意義,值得醫學史界同好展讀、傳閱。——劉士永(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匹茲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歷史學教授) 本書深入剖析新加坡中醫現代化的發展脈絡,條分縷析史料的過程猶如中醫診察般「望聞問切」,細緻探討政府與民間組織之間「陰陽互動」的關係。此書堪為新加坡中醫史研究的「經典方」,值得細細品讀,領悟中醫現代化的「理、法、方、藥」智慧。——顏宏融(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 序/黃賢強
  • 第一章 導論
    • 第一節 問題與旨趣
    • 第二節 研究回顧
    • 第三節 方法與材料
    • 第四節 章節安排
  • 第二章 政府與中醫
    • 第一節 英殖民早期
    • 第二節 日本占據時期
    • 第三節 英殖民後期和新加坡自治期
    • 第四節 新加坡共和國成立
    • 第五節 傳統中醫藥委員會設立
  • 第三章 專業組織與中醫監管
    • 第一節 醫考、醫刊、醫會
    • 第二節 《醫師法》與中醫師公會
    • 第三節 公會的改革與調整
    • 第四節 中醫團體協調委員會
  • 第四章 專業組織與中醫教學
    • 第一節 家傳、師傳、自學、進修班
    • 第二節 中醫專校成型期
    • 第三節 跨國網絡與交流改革
    • 第四節 立法後的統一管制
  • 第五章 專業組織與中醫研究
    • 第一節 集體研究多元中醫
    • 第二節 醫藥馬來亞化與學習新中醫
    • 第三節 民間與官方共存的科學研究
  • 第六章 結論
    • 第一節 總結與意義
    • 第二節 反思與局限
    • 第三節 未來計畫
  • 附錄
  • 引用書目
  • 後記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