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海洋文化研究專輯第三輯(全12冊)

出版日期
2023/12/1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36018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臺灣四面環海,且位居東亞南北來往的樞紐,不論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發展,都和海洋息息相關。雖然,隨著社會變遷,臺灣人民對海洋文化有一定的認識,政府也於2020年訂定「海洋政策白皮書」,明確提出我國海洋事務發展願景與政策目標。且深信海洋就是帶動文明的交流、文化的傳播、工業的精進、商品的流通、經貿往來等重要管道。 博揚文化有限公司有鑒於「海洋文化」的重要,更認為臺灣未來的發展,不可侷限於島內,應與世界接軌。並且,堅信海洋文化是國人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因此,廣邀請國內外學者共同討論海洋文化相關議題;同時,為帶動碩、博士畢業學生從事海洋相關之興趣,進而投入對海洋各種議題的研究,特提供其發表論文的平臺。由於前2版《海洋文化研究專輯》之出版,議題多元,內容精闢,受到各界的讚許與嘉勉。此次為能提升文稿內容的品質,除仍以碩、博士論文作為內容的基礎之外,更邀請國際知名學者共襄盛舉,增強研究的質量。 此次出版套書所探索的議題,有航運業的往來、移民的活動、漁村的變遷、陶瓷業的精進、環境生態的演變、海軍的涉外關係、都市化的提升以及史料的介紹與運用等。內容多元,且各撰稿人所提出的問題,均有詳實而客觀的評析。對於有心研究海洋文化的讀者,提供更多的思考,極具參考價值。
  • 第一冊
    • 出版序
    • 第一部
      • 緒論 近代中國汽船時代的到來與文化交流的變容
      • 第一章  19 世紀末美商旗昌輪船公司的長江‧ 沿海航運
      • 第二章 19 世紀中葉上海・顛地商行的日本貿易
      • 第三章 三北輪埠公司的輪船航運業與其航路
      • 第四章  大連汽船株式會社青島支店與國營招商局
    • 第二部
      • 第一章 抗日戰爭之後招商局輪船公司的航運活動
      • 第二章 近代日本與香港間的輪船定期航線
      • 第三章 清末華南地區漢人的移民與汽船
      • 第四章  東南亞華人移民與新加坡豐源號(Wee B1n & Co.)汽船
    • 結論
    • 參考文獻
    • 後記
  • 第二冊
    • 出版序
    • 緒論
      •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前人研究成果
      •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步驟
      • 第四節、章節安排
    • 第一章 木村匡與萬華洪氏家族的交流與影響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木村匡簡歷及其教育理念
      • 第三節、木村匡與洪氏家族互動關係
      • 第四節、小結
    • 第二章 松本龜太郎對北投陶瓷產業的影響
      • 第一節、清領時期臺灣陶瓷產業的狀況
      • 第二節、日治時期的陶瓷產業發展
      • 第三節、小結
    • 第三章  首任臺北市尹:武藤針五郎對臺北市政的影響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武藤針五郎在臺具體政績
      • 第三節、小結
    • 第四章 蘇澳漁業移民的推動者:宮上龜七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宮上龜七推動日籍漁民來臺之途徑
      • 第三節、漁業移民政策對臺灣的影響
      • 第四節、小結
    • 第五章 島田利吉對金瓜石地區開發的影響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來臺前經歷及在臺事蹟
      • 第三節、對金瓜石地區的影響方面
      • 第四節、小結
    • 第六章 栗山俊一:板橋放送所的設計與影響
      • 第一節、栗山俊一在日本的經歷
      • 第二節、栗俊一來臺後的活動
      • 第三節、臺灣地區放送所的建置沿革及其影響
      • 第四節、小結
    • 結論
    • 附錄
    • 參考文獻
  • 第三冊
    • 出版序
    • 海洋文化資料的運用:以臺灣方志為研究探討
    • 第一章 清代臺灣府志的纂修與綱目義例
      • 一、前言
      • 二、清代臺灣府志的纂修
      • 三、清代臺灣府志的綱目義例
      • 四、《重修臺灣府志》與《廈門志》之比較
      • 五、纂修臺灣府志的意義
    • 第二章 論清代前期臺灣縣志的纂修與書寫
      • 一、前言
      • 二、清代臺灣縣志的創修、重修與續修
      • 三、《臺灣縣志》的綱目義例
      • 四、《臺灣縣志》的纂輯書寫
      • 五、帝國海洋邊陲地區志書的實務性
    • 第三章  清代北臺方志的纂修-以《諸羅縣志》與《淡水廳志》為例
      • 一、前言
      • 二、《諸羅縣志》的纂修與綱目義例
      • 三、《淡水廳志》的纂修與綱目義例
      • 四、清代北疆方志中北臺記錄之意義
    • 第四章  清代方志關於臺中地區的史事及其問題—以《彰化縣志》為中心
      • 一、前言
      • 二、《彰化縣志》之纂修與體例
      • 三、《彰化縣志》有關臺中「史」的記載
      • 四、《彰化縣志》有關臺中「地」的記載
      • 五、《彰化縣志》與《諸羅縣志》有關臺中記載的比較
    • 參考書目
    • 附錄
  • 第四冊
    • 出版序
    • 第一部
      • 序章 江戶時代輸入日本的中國法帖
      • 第一章 “法帖之祖”《淳化閣帖》的東傳
      • 第二章 顏真卿《顏三稿》的東傳
      • 第三章 江戶時代《問經堂法帖》的受容
      • 第四章 江戶時代董其昌法帖的東傳
      • 第五章 《停雲館法帖》的東傳
      • 第六章 王羲之法帖
    • 第二部
      • 第一章 江戶時代輸入日本的偽帖
      • 第二章 江戶時代中國法帖在日出版概況
      • 第三章  江戶時代日本書家對中國法帖及書法的受容─以市河米庵為中心
      • 第四章 幕末中國法帖的舶載與貫名崧翁的書法
    • 結論
    • 參考文獻
  • 第五冊
    • 出版序
    • 第一部分 清末中國的貨幣制度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清末中國的幣制改革
      • 第三章 清末中國銀行制度的確立
    • 第二部分 清末中國引進日本印製的紙幣
      • 第一章 清末湖北省引進日本印製的紙幣
      • 第二章 清末山東省引進日本印製的紙幣
      • 第三章 清末湖南省引進日本印製的紙幣
      • 第四章 清末直隸省引進日本印製的紙幣
      • 第五章 清末廣東省引進日本印製的紙幣
      • 第六章 清末廣西省引進日本印製的紙幣
      • 第七章 清末上海引進日本印製的紙幣
      • 第八章 清末臺灣引進日本印製的紙幣
    • 結論
    • 參考文獻
  • 第六冊
    • 出版序
    • 緒論
      • 第一節、研究背景
      • 第二節、先行研究和問題點
      • 第三節、研究方法和構成
    • 第一章 清代中國篆書的發展狀況
      • 第一節、清代以前中國篆書的發展
      • 第二節、清代中國篆書的發展
      • 小結
    • 第二章 江戶日本篆書的發展狀況
      • 第一節、江戶時代以前日本篆書的發展
      • 第二節、江戶時代日本篆書的發展
      • 小結
    • 第三章 唐船舶載資料中的中國篆書
      • 第一節、篆書書法單帖的舶載
      • 第二節、篆書書法叢帖的舶載
      • 第三節、篆書書論的舶載
      • 小結
    • 第四章 江戶時代日本出版的篆書書目
      • 第一節、江戶時代江戶和大阪出版的篆書書目
      • 第二節、 江戶時代江戶和大阪出版書目的特徵及其成因
      • 小結
    • 第五章 江戶時代初期的中日篆書書論
      • 第一節、江戶時代的篆書書論
      • 第二節、 江戶時代初期的篆書書論和中國篆書書論的比較
      • 小結
    • 第六章 江戶時代中期的中日篆書書論
      • 第一節、松下烏石與《書法群砕》
      • 第二節、澤田東江與《篆說》
      • 第三節、城戶桓與《書譚》
      • 小結
    • 第七章 江戶時代末期的中日篆書書論
      • 第一節、卷菱湖與《十體源流》
      • 第二節、市河米庵與《米庵墨談》
      • 小結
    • 第八章 中國篆書書風對江戶日本的影響及受容
      • 第一節、《文房四神之碑》的篆額
      • 第二節、《篆說》內容的字體
      • 第三節、印章文字
      • 第四節、江戶文字
      • 小結
    • 結論
    • 參考文獻
  • 第七冊
    • 出版序
    • 第一部 近代日本海運發展‧ 會社篇
      • 緒論
      • 第一章  近代日本海運發展的創始—三菱會社的創立
      • 第二章  近代日本航運業中的首家「國策會社」─日清汽船株式會社的成立
      • 第三章  七七事變後日本對東亞航運的整合─東亞海運會社的成立
    • 第二部 近代日本海運發展‧ 航路篇
      • 第四章  19 世紀末大阪商船會社的日本琉球航路
      • 第五章 20 世紀初日本與英國在臺灣的航運競爭
      • 第六章 近代日本東亞航運網路與華南
      • 第七章  19 世紀末日本「北進」戰略與「日本海橫斷航路」
    • 第三部 近代日本海洋意識與航海技術的演變
      • 第八章 近代日本的海洋擴張思想
      • 第九章 太平洋戰爭期間的日本戰時標準船
    • 結論
    • 參考文獻
  • 第八冊
    • 出版序
    • 第一章 歐戰前後的中國海軍與涉外事件概述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民國成立前後海軍低度發展的涉外活動
      • 第三節、歐戰前後從中立到參戰時期海軍涉外任務
    • 第二章  敦睦與交際─1911 年中國海圻艦遠洋訪問之研究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晚清派遣專使祝賀外國君主加冕之慣例
      • 第三節、赴英參加祝賀英王加冕海上閱兵
      • 第四節、海圻艦訪問紐約前之中美交涉
      • 第五節、 海圻訪問美國紐約之過程以及與當地政軍界之互動
      • 第六節、 海圻訪問古巴哈瓦那港與未及參與革命的挫折
      • 第七節、小結
    • 第三章  海容軍艦使俄護僑之研究(1918-1920)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1918 年各國派艦至海參崴護僑構想的提出
      • 第三節、 中國派艦之動機:訪問?護僑?為陸軍出兵打頭陣?
      • 第四節、日本阻擾中國派艦護僑之動機與轉變
      • 第五節、 海容軍艦從「運僑搶救」轉變為「制黨弭禍」之任務
      • 第六節、中國海軍護僑任務之擴散與海容返歸中國
      • 第七節、小結
    • 第四章  吉黑江防處的成立與中國海軍涉外關係(1917-1919)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 1918 年中國收回松黑兩江利權之交涉與江防問題
      • 第三節、促成北京政府海軍部成立吉黑江防處之因素
      • 第四節、艦隊前進廟街與日俄兩國的干預
      • 第五節、小結
    • 第五章  航權、護僑與江防—吉黑江防艦隊任務轉變之探討(1920-1922)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廟街事件後江防艦隊上駛松花江之交涉
      • 第三節、三江口事件與江防艦隊出江再度失利
      • 第四節、三江口事件之懸案化
      • 第五節、小結
    • 第六章 1920 年俄國麻蓋華人遇害事件之研究
      • 第一節、前言
      • 第二節、 復仇的導火線:廟街事件中日軍遭中國軍艦攻擊
      • 第三節、 僱船撤僑計畫的失利與麻蓋外僑居留地的出現
      • 第四節、日軍的報復:麻蓋等地華人遇害
      • 第五節、麻蓋事件調查的延宕與交涉之懸案化
      • 第六節、小結
    • 第七章 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九冊
    • 出版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研究回顧
      •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 第二章 北部客家與觀音廖氏家族移墾史
      • 第一節、北部客家移墾史
      • 第二節、觀音廖氏家族移墾史
      • 小結
    • 第三章 廖氏家族的祭祖與粄食文化
      • 第一節、歲時節日與祭祖文化
      • 第二節、歲時節日的粄食文化
      • 小結
    • 第四章 廖氏家族的紅糟米醬與桔醬
      • 第一節、紅糟的歷史與在地化
      • 第二節、米醬的歷史與在地化
      • 第三節、客家桔醬的歷史
      • 小結
    • 第五章 廖氏家族的醃漬蔬菜與魚肉
      • 第一節、鹽醃法
      • 第二節、醬漬法
      • 第三節、日曬法
      • 小結
    • 第六章 廖氏家族的茶酒飲食文化
      • 第一節、米酒與雞酒
      • 第二節、粗茶與青草茶
      • 小結
    • 第七章 廖氏家族三餐與宴客飲食文化
      • 第一節、三餐主副食
      • 第二節、四季家常菜
      • 第三節、傳統辦桌與佳餚
      • 小結
    • 第八章 結論
    • 參考書目
      • 一、歷代古籍
      • 二、近人專著
      • 三、期刊論文
      • 四、學位論文
      • 五、客家菜相關食譜書
      • 六、媒體網站:
  • 第十冊
    • 出版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討海紀實踏查研究
      • 前言
      • 第一節  八斗子老船長杜國臺的鏢魚人生:黑流旺,流水行
      • 第二節 藍慶輝「汨刺膽」的精彩人生
      • 第三節 許清標的潛水捕撈人生
      • 第四節 社寮島的討海往事─乾基伯的討海人生
      • 第五節 風雨人生的鏢漁人─陳永福的生命紀實
      • 第六節 外木山漁港的往事
      • 小結
    • 第三章 漁船造船踏查研究
      • 前言
      • 第一節 尖頭櫓船的故事
      • 第二節 尖頭櫓子─八斗子地方船
      • 第三節 七斗子的造船師─黃吉租
      • 第四節 八斗子地方早期漁船─鏢旗魚船
      • 小結
    • 第四章 漁村婦女踏查研究
      • 前言
      • 第一節 八斗子第一位出海捕魚的婦女─杜鄭牡丹
      • 第二節 靈巧的捕魚網高手─杜陳美女
      • 第三節 永遠的漁村媳婦─杜鄭淑珍
      • 第四節  從八斗子嫁到八斗子/一生一世的漁村兒女─許桂英
      • 小結
    • 第五章 海外漁村踏查研究
      • 前言
      • 第一節 走訪福建泉州沿海漁村
      • 第二節 鄉歸何處?
      • 第三節 沖繩田野調查之旅
      • 第四節 日本伊豆半島須崎海女採訪之旅
      • 第五節 漂泊異鄉的琉球漁民
      • 第六節  八尺門琉球船長和他的臺灣兒子─とみち和琉球船長父親
      • 第七節  久貝清德的勇闖人生:一位琉球船長的台灣情緣
      • 小結
    • 第六章 結論
    • 參考書目
  • 第十一冊
    • 出版序
    • 誌 謝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研究範圍
      • 第三節、文獻回顧及探討
      • 第四節、研究的方法及文獻
      • 第五節、研究架構與章節
    • 第二章  陶瓷與窯爐的演變—釉彩的傳統到創新
      • 第一節、台灣陶瓷發展
      • 第二節、台灣的窯爐變遷
      • 第三節、釉彩發展
      • 小結
    • 第三章 海岸礦石的陶瓷釉彩實驗
      • 第一節、作為釉原料的礦石
      • 第二節、釉藥調配及上釉過程
      • 第三節、窯爐與燒成曲線
      • 第四節、海岸礦石的陶瓷釉彩實驗
      • 小結
    • 第四章 海岸礦石調配與應用
      • 第一節、海岸礦石的調配組合
      • 第二節、作品成型方式
      • 第三節、在地陶瓷文化創造
      • 小結
    • 第五章 結論
      • 一、陶瓷、窯爐及釉彩的演變與創新
      • 二、陶瓷釉彩的實驗
      • 三、礦石調配組合應用在陶瓷創作
    • 參考文獻
      • 一、檔案、報紙
      • 二、中文專書:(依筆畫排序)
      • 三、學位、期刊論文(依筆畫排序)
      • 四、徵引網站
    • 附錄
      • 台灣陶瓷史年表
      • 台灣日日新報陶瓷發展年表紀錄
  • 第十二冊
    • 出版序
    • 緒論
    • 第一部份 金門地質生態之演變
      • 第一章 金門原始地質生態環境的形成與變遷
      • 第二章 金門地理環境變遷與社會文化關係
    • 第二部份 金門居民生活環境與社會文化之演變
      • 第三章 金門居民生活與大自然環境改變之歷程
      • 第四章  金門環境變遷形塑特有社會文化的歷程與考證
    • 第三部份 金門地理與特有文化之產生
      • 第五章  金門環境之變遷與歷代兵燹的文化演變
      • 第六章 金門生活環境形塑特有閩南文化精神
    • 第四部份 金門僑鄉文化與兩岸交流發展
      • 第七章 金門環境變遷與僑鄉文化
      • 第八章 兩岸交流發展對金門社會文化之影響
      • 結論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