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佛不在,戒在等於佛在
佛言:「以戒為師。」
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第一重要即是「持戒」。
如何修學戒律?以往,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甚至將戒律當作一切,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使持戒修行成為一種形式,或片面而孤立的現象。事實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學體系的一個基礎,必須將其放在整個修學體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學戒、持戒。在此,我想從佛法修學的五大要素,來談談如何修學戒律。
皈依,是持戒的靈魂。
我們受戒是從皈依中獲得戒體。比如五戒、八戒、沙彌十戒,都是從三皈中得到戒體。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等儀軌中都有皈依的內容,分別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團成立之初,僧眾曾依“三語”受戒。只要對三寶生起信心,對著僧團三稱“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於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就能獲得比丘戒體。後來,因為眾生的根機、信心都
不如從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方式,通過隆重的儀軌,使受戒者納法於心。
但皈依始終是戒律的靈魂。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戒律才能產生相應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會有多少持戒的自覺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對三寶沒有信心,戒律對他們就只是一些條文而已,並無多少實際作用。
所以,我們受戒前必須對三寶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則就無法得到戒體。惟有深信三寶,對三寶所發的誓言才會產生效應,不然可能只是說說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寶在我們心目中失去地位,那麼,曾經對三寶所做的宣誓也就難以產生效應了。
可見,戒體完全建立在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之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皈依之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以此堅固道心,強化戒體力量。一旦信心減弱,戒體的基石就會隨之動搖,戒律在我們心中也將失去分量。
佛言:「以戒為師。」
阿難問佛:「佛在世時,我們以佛為師,佛滅度後大眾以何為師呢?」佛言:「以戒為師。」是時大眾寂然無聲,守護世尊直至最後一刻。世尊復以大悲心,殷殷付囑弟子修行之要,第一重要即是「持戒」。
如何修學戒律?以往,學人往往把戒律孤立起來修學,甚至將戒律當作一切,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使持戒修行成為一種形式,或片面而孤立的現象。事實上,戒律只是佛法修學體系的一個基礎,必須將其放在整個修學體系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學戒、持戒。在此,我想從佛法修學的五大要素,來談談如何修學戒律。
皈依,是持戒的靈魂。
我們受戒是從皈依中獲得戒體。比如五戒、八戒、沙彌十戒,都是從三皈中得到戒體。所以在受持五戒、八戒等儀軌中都有皈依的內容,分別為五戒三皈、八戒三皈、十戒三皈。
比丘戒也不例外。僧團成立之初,僧眾曾依“三語”受戒。只要對三寶生起信心,對著僧團三稱“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於如來所出家,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就能獲得比丘戒體。後來,因為眾生的根機、信心都
不如從前,才形成羯磨受戒的方式,通過隆重的儀軌,使受戒者納法於心。
但皈依始終是戒律的靈魂。惟有對三寶具足信心,戒律才能產生相應的效果。有多少信心,就會有多少持戒的自覺性。如果不是佛教徒,對三寶沒有信心,戒律對他們就只是一些條文而已,並無多少實際作用。
所以,我們受戒前必須對三寶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則就無法得到戒體。惟有深信三寶,對三寶所發的誓言才會產生效應,不然可能只是說說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寶在我們心目中失去地位,那麼,曾經對三寶所做的宣誓也就難以產生效應了。
可見,戒體完全建立在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之上,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上。所以我們皈依之後還要不斷修習皈依,以此堅固道心,強化戒體力量。一旦信心減弱,戒體的基石就會隨之動搖,戒律在我們心中也將失去分量。
-
自序
-
編者的話
-
-
如何修學戒律
-
一、皈依是靈魂
-
二、發心是根本
-
三、正見是方向
-
四、止觀是保障
-
-
戒律的名稱及作用
-
一、戒的名稱
-
二、戒的種類
-
三、戒律的作用
-
四、結說
-
-
制戒的緣起及意義
-
一、佛陀制戒的緣起
-
二、毗尼由因緣所顯
-
三、戒律的局限性及普遍性
-
四、制戒的意義
-
-
僧伽資格與寺院職能
-
一、僧伽資格與教育
-
二、寺院住持及責任
-
三、結說
-
-
戒律實施的未來展望
-
一、端正對戒律的態度
-
二、律學典籍的現代化
-
三、傳戒必須結合學戒
-
四、建立律學的模範道場
-
五、培養一批律學人才
-
六、整理現代的僧伽規範
-
七、結說
-
-
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制度
-
一、依戒律建立教育次第
-
二、受戒,教育資格的獲得
-
三、五年學戒,不離依止
-
四、布薩,清洗自己的人格
-
五、雲遊,淡化人際關係
-
六、安居,定期潛修
-
七、生活簡樸,避免擁有的貪著
-
八、結說
-
-
弘一律師對律學的貢獻
-
一、學律因緣
-
二、嚴持律儀
-
三、培育律學人才
-
四、圈點科釋律疏
-
五、提倡在家律學
-
六、弘揚菩薩戒
-
七、律學思想
-
八、結說
-
-
《行事鈔》相關律典簡介
-
《四分律》簡介
-
一、名稱解釋
-
二、組織結構
-
三、內容說明
-
四、特色與弘揚
-
-
《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簡介
-
一、簡介
-
二、組織與內容
-
三、特色
-
-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簡介
-
《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簡介
-
- 附錄一
- 《行事鈔》作者道宣律師簡介
- 附錄二
-
制戒緣起三則
-
一、淫戒
-
二、盜戒
-
三、殺戒
-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