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社會與文化

出版日期
2025/03/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8237341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傳統文化 ✕ 經濟現代化儒家倫理對中國經濟發展是助力還是負擔? 自二十世紀初葉以後,儒家的制度設計已經解構或重構,亦即「制度化儒學」(institutional Confucianism)已成為歷史陳跡。它現在已被我所稱的「思想型儒學」(intellectual Confucianism)取而代之。 中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儒家學說轉變成為一種「理性的傳統主義」(rationalistic traditionalism),不必是以感情上去珍愛那些所謂傳統文化內在的價值,傳統之所以被選擇地保留,是由於在追求經濟目標的時候,顯示了它們有外在的有用價值。 ——金耀基本書聚焦中國經濟與文化的現代化,作者從「日常生活的儒學」(everyday Confucianism) 的視角出發,剖析群體與個體,公與私,人情、面子、關係等傳統文化的因素在當代社會中的呈現與變化,也探究了香港、台灣經濟騰飛與儒家文化的關係,並回應和補充韋伯關於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觀點。
  • 憶述我「學術書寫」的一些經歷與迴響——「金耀基學術文集」自序
  • 牛津增訂版導言
  • 儒家學說中的個體和群體——一個關係角度的詮釋
    • 群體的彈性
    • 個體的關係取向
  • 人際關係中人情之分析
    • 「人情」的含義及其與中國倫理學上「恕道」的關係
    • 「人情」與中國社會結構之特性
    • 「人情」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與性格
    • 人情的緊張性及其解消機構
    • 從「人情處理」之自由度看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 「面」、「恥」與中國人行為之分析
    • 「面」與「臉」
    • 社會性的「面」與「面子工夫」
    • 道德性的面與恥
    • 「恥」與shame 的重探
  • 關係和網絡的建構——一個社會學的詮釋
    • 儒家社會理論中的關係
    • 個人、歸屬性特徵和網絡的建構
    • 人情和網絡的建構
    • 關係的迴避和普遍主義的合理性
  • 中國人的「公」、「私」觀念——兼論中國人對私隱權的理解
    • 從中國人「有私無公」說起
    • 難以落實的重「公」的道德理念
    • 「公」、「君」、「官」概念的混一
    • 「重己」與「去私」思想的內在問題
    • 「私」領域的合理性存在問題
    • 道德性與空間性的「公」、「私」概念
  • 個人與社會—— 儒家倫理範典的特性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問題
    • 中國文化中「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二重傾向性
    • 儒家的第三條路
    • 中國的家本位社會
    • 儒家的「文化設計」的問題
    • 中國現代社會倫理秩序之建立
  • 五四新傳統的批判與繼承——對民主與科學的再思
    • 五四—— 文化符號的意義
    • 五四的新傳統
    • 中國的「法國啟蒙運動」
    • 歐洲對「啟蒙」的反思
    • 對「民主」、「科學」的再思
  • 中國文化意識之變與省思──從「五四」到「四五」的歷史轉折
    • 「五四」在歷史上的意義
    • 由新文化運動到馬列主義
    • 文化極端主義之升級與擴大
    • 「四五運動」──向「五四」招魂
    • 民主與社會主義
    • 對馬列之疏離與疲倦
    • 回向歷史、走上現代
  • 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韋伯學說的重探
    • 資本主義發生與不發生的原因
    •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
    • 韋伯的儒家倫理觀
    • 是否欠缺「發始機制」?
    • 韋伯學說之批判
    • 巨大的經濟現象之挑戰
    • 「東亞之優勢」的崛起
  • 東亞經濟發展的解釋:結構與文化
    • 以儒家倫理解釋東亞經濟
    • 伯格的「現代化兩型論」
    • 對韋伯的繼承與修正
    • 解釋東亞經濟的三派
    • 文化因素與制度因素的互動
    • 東亞社會與儒家思想
    • 東亞經濟發展的文化詮釋——論香港的理性傳統主義
    • 東亞的現代化與「後期儒家命題」
    • 「理性傳統主義」的出現
    • 工業化與華人的家族主義
    • 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工具取向
    • 實用主義支配下的「智性選擇」
  • 國家儒學體制及其轉化——台灣國家與社會之間關係的重構
    • 帝制中國時代國家與社會的關係
    • 國家在台灣經濟發展中的角色
    • 市民社會的出現:國家與社會的交互關係
    • 儒學:市民社會與政治現代化
  • 孔學研究中的新意——序邵耀成《孔子這個人》
  • 孔子與當代中國
  • 中國現代文明秩序的建構——論中國的「現代化」與「現代性」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