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偶遇:在漫遊中感知藝術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5/02/24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6269940103
這是一本透過我們自己的感知,去探索地區藝術史之間「聯結」的書。
世界各地的文明和文化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系統,包括五花八門的形式和媒材,但這些系統之間仍有諸多形式或概念上的互通之處,常常超乎歷史上和現實中的相互影響。當下的主流藝術史研究…很自然地把這些超越時空的聯繫排除於視野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聯繫不存在或沒有意義,也許我們需要通過另一種方式去看待和思考它們。
本書探討的就是這「另一種方式」,通過一組組例證發現和談論圖像之間的跨文化、跨時代聯繫。…希望做的是把這種方法論擴展出去,探索它對「全球藝術史」研究的潛力。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進行的這種擴展,其重心在於通過感知發掘不同藝術傳統的相似視覺形式或結構,而不在於解釋造成這些相似性的原因。本書建議的是常規之外的可能性,是對規範的平衡和彌補,而非對立和取代。它的功用在於通過感知和談論,逐漸建構起學習和思考「全球藝術史」的一種框架。對這個過程最恰當的比喻是「遊」或「漫遊」—一個中國古人非常強調的學習途徑,也是我嚮往的觀看藝術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節錄自本書〈跋語〉)
巫鴻
世界各地的文明和文化發展出了各自不同的藝術系統,包括五花八門的形式和媒材,但這些系統之間仍有諸多形式或概念上的互通之處,常常超乎歷史上和現實中的相互影響。當下的主流藝術史研究…很自然地把這些超越時空的聯繫排除於視野之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聯繫不存在或沒有意義,也許我們需要通過另一種方式去看待和思考它們。
本書探討的就是這「另一種方式」,通過一組組例證發現和談論圖像之間的跨文化、跨時代聯繫。…希望做的是把這種方法論擴展出去,探索它對「全球藝術史」研究的潛力。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中進行的這種擴展,其重心在於通過感知發掘不同藝術傳統的相似視覺形式或結構,而不在於解釋造成這些相似性的原因。本書建議的是常規之外的可能性,是對規範的平衡和彌補,而非對立和取代。它的功用在於通過感知和談論,逐漸建構起學習和思考「全球藝術史」的一種框架。對這個過程最恰當的比喻是「遊」或「漫遊」—一個中國古人非常強調的學習途徑,也是我嚮往的觀看藝術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節錄自本書〈跋語〉)
巫鴻
- 自序
-
Ⅰ ・遺址與圖像
-
完美的碎片
-
手語
-
-
Ⅱ ・內外的眼睛
-
膠著的目光
-
交錯的眼神
-
女性三重肖像
-
-
Ⅲ ・無形的肖像
-
「硬幣的另一面」
-
肖像的出空
-
無所不在的空椅
-
死亡與記念之椅
-
-
Ⅳ ・身體與物件
-
熱那亞一日
-
當床成為偶像
-
我的床
-
- 跋語:漫遊和偶遇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