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近代企業的商道、商術與商法:東京金港堂與上海商務印書館雜識(1875~1930)

出版日期
2024/06/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8237314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19世紀後期,東亞各國陸續引入近代企業經營模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資本主義商業倫理、經營策略及商業法律,開啓了前所未有的近代市場經濟格局。與此同時,中、日兩國均由於引進西式學制而創造了新的教科書市場。在此東西激盪、商機無限之際,日本明治時期和中國20世紀初的兩大教科書出版商─—東京的金港堂和上海的商務印書館,脫穎而出,成為兩國書業龍頭重鎮,各領風騷30載。



本書從比較企業文化史視角出發,分別從道與術、虛與實以及人與法三個面相,聚焦1930年以前金港堂、商務印書館的若干重要發展特色,配合新發現的史料,採用多元學科的分析方法,剖析兩者如何把從西方移植而來的企業模式和法律規範,結合本國社會文化而取得了不同凡響的商業成就。通過比較中日新興出版企業的不同取徑,本書亦探討了資本主義商業文化洗禮,對個人及集體價值觀所帶來的種種張力,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衝擊和矛盾。





本書以過去甚少受學界關注的出版類企業為分析對象,將增強人們對近代中日工業化時期異同的了解,也能彌補此前對兩國企業整體發展認識的缺陷。

─ 朱蔭貴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部探討資本主義如何影響中日兩國政治精英、法律專業人士和企業家的專著,堪稱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書重新審視了在東亞兩個最大都會內,移植的西方法律與本地的強韌商業文化之間,那種充滿活力的互動以及持續調整的過程。

─ 吉浦羅(François Gipouloux)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榮譽退休研究主任教授



全書翔實而不細碎,篤謹而不空疏,講小故事能小中見大,談大問題則大而有當,堪稱近代企業

史研究的範例。

─ 周武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針對促成企業商業策略的文化、社會及政治因素,提供了批判性的洞察。無論是研究日本、中國的學者,還是商業、經濟及法律的歷史學家,都會發現本書在促進學術對話上極具價值。

─ 城山智子

東京大學研究院經濟學研究科教授



從西方移植而來的企業模式和經營理念,只有植根於本國社會文化土壤,與傳統商道交融互滲,才能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雙向互動中創造出新的企業文化,為本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內生動力。本書既是歷史經驗之歸納,亦為在當代建構東亞企業家精神提供了可行路徑。

─ 馬敏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本書勾勒近代中日兩家最大出版社的雙軌發展,可謂是兩位傑出歷史學者最佳的合作成果;刻劃人物細緻而感人、搜羅檔案不遺餘力,更以比較和全球視角分析企業會計帳目和管治結構,不啻商業史研究的範例。

─ 馬德斌

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



本書另闢蹊徑,置日本明治時期和中國20世紀初的兩大教科書出版商於學術顯微鏡之下,視角雖微,景象卻瑰麗奪目。全書史料翔實,分析細膩,論證透徹,立論高遠,實乃上乘佳作。

─ 習超

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副院長



通過中日兩間出版企業龍頭的比較,本書展示出近代中日企業的全球性及其本土調適過程的複雜性,不但探索了它們如何在商業倫理、商業策略及商業法律三方面作出調和、融合,力圖打破西方企業獨霸天下的局面,還發掘了不少寶貴史料,是全新的研究嘗試。

─ 龍登高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長聘教授



本書創新性地探索企業家的人脈網絡,開闢企業文化史研究新領域。它力圖挖掘金港堂和商務印書館的歷史聯繫,量化分析其商業活動,同時爬梳從《論語》到諾斯的現代制度經濟學的古今中外商業理論,為現代企業提供啓示。

─ 濱下武志

東洋文庫研究員暨研究部長、東京大學榮譽教授
  • 前言
  • 第一編 中日書業雙龍記
    • 第1章 近代東亞書業的企業精神:1930年前的東京金港堂和上海商務印書館
      • 一、前言
      • 二、兩個案例:金港堂和商務印書館
      • 三、一個模式,兩條軌跡
      • 四、全球模式與本土企業路徑
      • 五、結語
  • 第二編 道與術之間:企業家與企業文化
    • 第2章 金港堂與教科書事件:一個因緣湊合的貪污故事?
      • 一、教科書事件
      • 二、輿論醜角金港堂
      • 三、教科書事件經濟學
      • 四、教科書事件與文部省
      • 五、教科書事件的不公義司法實踐
      • 六、贈賄者商譽猶存?
      • 七、總結
    • 第3章 日俄戰爭前後金港堂的對滬投資策略
      • 一、前言
      • 二、《開國五十年史》史料辨析
      • 三、較直接的史料:《教育報知》及《教育界》
      • 四、日俄戰爭時期日本書業界進軍中國市場的側影
      • 五、中日合資熱潮與金港堂的商務投資策略
      • 六、教科書事件有關但非金港堂來華投資主要原因
      • 七、總結
    • 第4章 商務印書館日員「上海通信」:長尾雨山致原亮一郎函?
      • 一、前言
      • 二、金港堂書籍株式会社與商務印書館
      • 三、「上海通信」譯稿及註釋
      • 四、「上海通信」所見日本漢學家眼中的上海生活鱗爪
      • 附錄:長尾雨山在《東方雜誌》發表的四篇署名「社說」
    • 第5章 華文打字機:商務印書館的技術開發與業務發展
      • 一、商務華文打字機檔案
      • 二、1929 年的「商務故事」
      • 三、華文打字機手冊
      • 四、華文打字機的商業邏輯
      • 五、總結
    • 第6章 紙張的故事:商務印書館紙張商略的理性選擇
      • 一、前言
      • 二、1912至1930年中國入口紙張市場
      • 三、《張元濟日記》所見商務紙張經營
      • 四、1920年代末商務的紙務
      • 五、中國造紙股份有限公司
      • 附錄:富士製紙株式会社與原亮三郎
  • 第三編 虛與實之間:企業業績與規模
    • 第7章 企業經營狀況的數字虛實(一):商務印書館與紐約麥美倫公司1914及1929年財務報表的會計學
      • 一、前言
      • 二、1914年商務資產負債表(兼紐約麥美倫報表)
      • 三、1929年資產負債表的比較
      • 四、小結
      • 附錄:1898及1901年金港堂財務簡況
    • 第8章 企業經營狀況的數字虛實(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及紐約麥美倫公司1932至1933年間的財務報告史料
      • 一、前言
      • 二、商務印書館1932年12月31日的財務報告
      • 三、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十二次股東常會紀略
      • 四、紐約麥美倫公司1932年的財務報告
      • 五、幾點初步觀察和討論
      • 附錄一:商務印書館資產負債表(1932)
      • 附錄二:商務印書館損益計算書(1932)
      • 附錄三:商務印書館財產目錄(1932)
      • 附錄四:紐約麥美倫公司資產負債表(1932)
      • 附錄五:紐約麥美倫公司損益報告書(1932)
  • 第四編 人與法之間:商法移植的全球在地化
    • 第9章 中國早期移植公司法史論(與李樹元合著)
      • 一、前言
      • 二、1904至1929年的中國公司法律
      • 三、1904年《公司律》
      • 四、1914年《公司條例》
      • 五、1929年《公司法》
      • 六、結論
    • 第10章 公司一體化前傳:以明治商法及晚清民初公司立法的董事誠信問責條款為中心
      • 一、公司法與企業
      • 二、明治株式会社立法的迂迴過程
      • 三、晚清民國公司立法的過程
      • 四、1890與1899年明治商法株式会社董事問責條款
      • 五、1904年《公司律》與1914年《公司條例》董事問責條款
      • 六、小結:公司法一體化的歷史視野
    • 第11章 近代出版企業管治的多樣性:東京、上海、倫敦、紐約四家公司個案
      • 一、前言
      • 二、金港堂案例
      • 三、1914年《商務印書館公司章程》和1914年《公司條例》
      • 四、金港堂與商務印書館的比較
      • 五、倫敦麥美倫公司
      • 六、紐約麥美倫公司
      • 七、小結
    • 第12章 早期商務在香港註冊?從香港檔案說起
      • 一、前言
      • 二、1905年商務在香港註冊的日文史料
      • 三、1905年商務在香港註冊的中文史料
      • 四、香港檔案文獻能否證實1905年商務在港註冊?
      • 五、1928至1932年政府檔案處檔案「商務印書館購置房產事由」
      • 六、小結
    • 第13章 近代商事仲裁的移植:以東京與上海書業為中心
      • 一、前言
      • 二、明治時期仲裁制度之移植
      • 三、東京出版社商業會議所及其仲裁規則
      • 四、近代中國商業糾紛解決機制的法律變遷
      • 五、公斷制度在上海書業的變遷
      • 六、上海書業糾紛案例:訴訟與仲裁之間的選擇
      • 七、上海書業糾紛案例的一些觀察
      • 八、上海與東京書業早期仲裁制度的對照
      • 九、結語
  • 餘緒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