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今天,法治已經成為香港人的核心價值之一,並且以為在英國管治下,香港的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比回歸後更有保障。作者在支持香港需要保障法治和自由的基礎下,反對這種建基於錯誤的歷史觀的說法。本書廣泛而深入地分析各種解密歷史檔案史料,質疑這一老生常談,對於英國在香港的法律制度提出新的詮釋。
-
01 懲罰性政治審查制:針對報社的誹謗訴訟
-
懲罰性審查:針對報社的誹謗檢控(1850―1890年代)
-
立法管制新聞(1900—1920年代)
-
法庭參與新聞審查
-
因戰之名走新聞預審之路
-
-
02 香港報紙檢查處:報紙樣稿逐日預審的時代
-
逐日預審(1920―1940年代)
-
「細讀每一行」:新聞審查員如何工作
-
「防勝於治」:1928年《晨報》案
-
只有總督才是法官:1931年四家華文報紙案
-
1936年社會對新聞審查的爭議
-
新聞預審與帝國焦慮症
-
-
03 共產主義:下一站香港
-
「共產黨已徹底地滲透勞工界、教育界以及新聞界」
-
畫下政治紅線
-
教育司署反共特別局:篩查教師與課本,關閉學校,驅逐校長
-
教科書是「意識形態鬥爭」的工具
-
對新聞界採取行動:紫石英事件
-
韓戰與監控新聞的新權力:1951年刊物管制法
-
再與新華社較量
-
起訴《大公報》
-
愛國是國家安全隱患
-
-
04 「彼之愛國主義我之革命異端」
-
針對學校、老師和校長的新法律
-
遞解校長出境
-
強行關閉左派學校
-
禁止學校的愛國主義活動
-
文化冷戰中對媒體的審查
-
全面控制新聞廣播
-
監察娛樂節目
-
審查電影與劇團演出
-
「六七暴動」與嚴打左派
-
-
05 準備香港前途談判:高調鬆綁與暗中控制
-
麥理浩「黃金時代」背後:英國的對華策略
-
使香港成為「自由社會」:公開鬆綁暗中控制
-
「推動」新聞自由
-
官方辭令:「新聞自由是絕對必要的」
-
監控大學生與鎮壓新左派
-
引導青年人與篩查戲劇
-
麥理浩教育改革的背後:遏制左派學校的發展
-
任命布政司為首席按察司
-
「自由的缺乏在這裏是非常隱蔽的」
-
冷處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
「因為中國」而改革香港
-
-
06 為中國解放香港:解「噤」之城
-
人權意識覺醒
-
撤銷刊物管制
-
放寬電影審查
-
低調謹慎地令香港司法獨立
-
天安門與人權法
-
解放課堂
-
為電視台與電台鬆綁
-
洗擦殖民痕跡以建立殖民遺產
-
-
07 結語
-
不普通的普通法體系
-
關鍵詞:「和平與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
-
共同朋友與敵人:中國
-
獨有的解殖結局
-
- 索引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