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愛「是」什麼?
愛又「意味」著什麼?
愛有可能嗎?
這種可能性又該作何理解?
這一困擾並吸引著古今哲人、詩人,以及神學家不斷探究的問題,由法國哲學家馬希翁在其《情愛現象學》中,以神學之闡發並展開的現象學描述,獲得了一種介於現象學與神學之間的解答。
本書作者即依循《情愛現象學》的思路,從愛與被愛之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問題意識出發,進行一場深刻的愛之思:既是一種關於愛的哲學思考,更是一種哲學在愛中的思考。
現象學與神學,在馬希翁超克形上學(或本體–神學)的宏大計劃中交織重疊,最後在愛的分析中爆發出巨大的張力,對現象學和神學的方法原則都構成了挑戰。
愛又「意味」著什麼?
愛有可能嗎?
這種可能性又該作何理解?
這一困擾並吸引著古今哲人、詩人,以及神學家不斷探究的問題,由法國哲學家馬希翁在其《情愛現象學》中,以神學之闡發並展開的現象學描述,獲得了一種介於現象學與神學之間的解答。
本書作者即依循《情愛現象學》的思路,從愛與被愛之可能性或不可能性的問題意識出發,進行一場深刻的愛之思:既是一種關於愛的哲學思考,更是一種哲學在愛中的思考。
現象學與神學,在馬希翁超克形上學(或本體–神學)的宏大計劃中交織重疊,最後在愛的分析中爆發出巨大的張力,對現象學和神學的方法原則都構成了挑戰。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