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身體與情緒:施密茨新現象學及其發展
赫爾曼.施密茨(Hermann Schmitz)1928年出生在德國萊比錫,於2021年5月5日逝世於基爾。從1964年至1980年持續發表了五部十冊的《哲學體系》(System der Philosophie)為其一生的代表著作,並奠定了以「新現象學」(Neue Phänomenologie)為名的哲學學派。他是新現象學的創始人,也是「新現象學學會」(Gesellschaft für Neue Phänomenologie)的精神領袖。若從「新現象學」學派的主要論述看來,學派也可稱為奠基於施密茨諸多關於「身體」的核心論述,所開展出的「身體現象學」學派。
本書包含了身體現象學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並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施密茨身體現象學的核心概念與其架構。第二部分闡述了新現象學的跨學科發展及其潛在應用。通過施密茨的新現象學,我們展開對胡塞爾現象學理論的修訂,以進一步揭示身體現象的原始混沌與雜多的領域。這將現象學分析擴展到日常經驗中最熟悉,卻難以分析的日常感受,如情感、氛圍、疼痛、自我和虛無感。此外,從意義源於具體身體運作的角度出發,作者展示了如何通過轉變身體團塊的配置和拓撲分布,將患者的不安轉化為安適的可能性,進而呈現新現象學對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可能提供的實際貢獻。
本書包含了身體現象學的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並分為兩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施密茨身體現象學的核心概念與其架構。第二部分闡述了新現象學的跨學科發展及其潛在應用。通過施密茨的新現象學,我們展開對胡塞爾現象學理論的修訂,以進一步揭示身體現象的原始混沌與雜多的領域。這將現象學分析擴展到日常經驗中最熟悉,卻難以分析的日常感受,如情感、氛圍、疼痛、自我和虛無感。此外,從意義源於具體身體運作的角度出發,作者展示了如何通過轉變身體團塊的配置和拓撲分布,將患者的不安轉化為安適的可能性,進而呈現新現象學對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可能提供的實際貢獻。
- 自序
- 導論
-
第一部分 新現象學之基本理論
-
第一章 施密茨與新現象學
-
一、施密茨與新現象學
-
二、當代現象與新現象學的發展
-
三、新現象對現象學之修正
-
-
第二章 身體的情動應覺與動力性
-
一、身體性與情動應覺
-
二、身體的動態與同一性
-
-
第三章 原始當前
-
一、原始當前的五個維度
-
二、存在、此一者與同一化過程
-
三、個體化與原始當前
-
四、主觀性與混沌雜多
-
五、原始當前的拓樸學性質
-
-
第四章 情緒、氛圍與人格
-
一、體感空間與情感空間
-
二、鑲嵌的身體團塊
-
三、身體處境與人格問題
-
四、健康狀態與案例
-
-
第五章 身體的死感
-
一、身體意識與物意識
-
二、「受識」與身體死感
-
三、冥視空間
-
四、身體人文空間與身體療癒的技術
-
-
-
第二部分 新現象之應用與發展
-
第六章 身體情緒與身體現象學
-
一、前言
-
二、中介的追尋
-
三、聲音空間與身體空間
-
四、冥視空間與身體現象學
-
五、身體情緒與身體內景的描述
-
六、身念住身體技術與身體時間
-
-
第七章 自我分裂的問題:從胡塞爾至施密茨
-
一、還原與自我分裂的問題
-
二、自我與發生現象學的動機
-
三、還原以及與自身維持外部的關係
-
四、一個拓樸的解釋
-
-
第八章 思覺失調症與身體現象學
-
一、精神疾病與身體現象學
-
二、思覺失調症與身體心理治療
-
三、施密茨身體現象學的特點
-
四、原始當前與個人處境
-
五、思覺失調症的分類
-
六、討論
-
-
第九章 情緒與表情:身體現象學的解釋
-
一、漢弗萊:感覺是知覺的附帶演出
-
二、德勒茲:「運動——影像」、「情動——影像」與容貌
-
三、情緒與表情的身體動力學
-
-
第十章 施密茨論身體性的倫理學
-
一、身體倫理學的思考
-
二、關於身體作為基礎的想法
-
三、情動的身體倫理學
-
-
- 結論
- 徵引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