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歷史記憶的倫理:從轉型正義到超克過去

出版日期
2024/03/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810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2016年民進黨完全執政以來,一連串重要的立法(促轉條例、黨產條例、政治檔案條例等)、司法解釋裁判以及行政作為,將轉型正義推進到新的階段。然而在後促轉會時代,轉型正義發展似乎陷入遲滯以及極大的不確定。單純地將此困局歸因於執政者缺乏政治意志或民眾缺乏覺醒,恐怕低估了轉型正義在台灣發展的真正挑戰。
本書集跨領域學者之力,引入廣泛的理論資源,對此進行診斷。作者群主張,台灣轉型正義的發展與台灣集體歷史記憶的形塑,二者相互牽連,牽涉到複雜且尚未被有效議題化的理論與實踐課題。廣泛、深入且開放的社會對話,是突破困局的唯一道路。本書對此困局提出初步診斷,並且指出有待討論的理論議題,期能促進社會對話,朝向真正的社會和解邁進。
  • 編者序/許家馨
  • 第一章 導論:從轉型正義的反思到歷史記憶的倫理/許家馨
    • 一、前言
    • 二、轉型正義的實證法化及其發展的十字路口
    • 三、轉型正義的建構性
    • 四、歷史記憶典範的衝突
    • 五、歷史與記憶的辯證
    • 六、歷史記憶的倫理I:創傷與和解
    • 七、歷史記憶的倫理II:邪惡與責任
    • 八、台灣邁向民主過程中的轉型正義的實踐
    • 九、形塑歷史記憶重要實踐課題之反思
    • 十、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二章 轉型正義中的記憶與知識/洪子偉
    • 一、前言
    • 二、文獻上之爭論
    • 三、是否要記住?
    • 四、要記住什麼?
    • 五、誰該記住?
    • 六、可能的批評與回應
    • 七、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三章 我們能和解共生嗎?反思台灣的轉型正義與集體記憶/汪宏倫
    • 一、前言:從「中華民國建國時間」談起
    • 二、概念源流考:什麼是轉型正義?
    • 三、歷史認識、集體記憶與和解
    • 四、台灣的兩種集體記憶典範
    • 五、記憶的利用與濫用:不可共量與不可共存的兩種典範
    • 六、台灣的戰爭遺緒與共同體的起源問題
    • 七、政治的道德基礎與道德的政治基礎:關鍵時刻、外部因素與地緣政治
    • 八、代結語:「轉化式對話」與和解的價值
    • 後記
    • 參考文獻
  • 第四章 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德國「歷史學家之爭」及其時代涵蘊/石忠山
    • 一、前言
    • 二、記憶或遺忘:淺談歷史記憶對於民主政治的意涵
    • 三、何謂德國「歷史學家之爭」?
    • 四、Nolte論「不願消逝的過去」
    • 五、哈伯瑪斯論「一種損害賠償的方式」
    • 六、正反意見的針鋒相對
    • 七、哈伯瑪斯的最後陳述:論歷史學的公用
    • 八、幾點反思
    • 九、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五章 在國族之外的歷史和解:「地域性」的二戰紀念活動與歷史記憶/藍適齊
    • 一、前言
    • 二、馬來西亞「華人」的二戰紀念活動
    • 三、日本「地域性」的二戰紀念活動
    • 四、「誰」在台灣記得「誰」的戰爭?
    • 五、「地域性」的「記憶群體」與歷史和解
    • 參考文獻
  • 第六章 歷史記憶與記憶的歷史:創傷、情感、牽連性與和解/楊孟軒
    • 一、前言
    • 二、轉型正義與歷史研究
    • 三、歷史記憶、歷史研究與記憶的歷史
    • 四、建立共同歷史記憶的困境I:加害者、受害者與旁觀者的歷史「牽連性」
    • 五、建立共同歷史記憶的困境II:間接性創傷與「類」受害者意識
    • 六、跨群體的記憶研究:以我研究台灣外省人記憶的歷史為例
    • 參考文獻
  • 第七章 介於過去與未來的政治行動:論鄂蘭思想之轉型正義意涵/葉浩
    • 一、前言
    • 二、兩種「惡」與鄂蘭對「違反人道罪」的理解
    • 三、行動作為讓社會「二次誕生」的時刻
    • 四、事件的不可逆與和解基礎
    • 五、結語:書寫作為一種政治行動
    • 參考文獻
  • 第八章 除去記憶中的恐懼:二二八平安運動的和平與正義/曾慶豹
    • 一、前言
    • 二、為台灣求平安
    • 三、分擔受難主體的苦難記憶
    • 四、正義的共同體
    • 五、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九章 對當代台灣政治論述中「和解」概念的初步反思/許家馨
    • 一、前言:「轉型正義後期對話路線」的浮現
    • 二、轉型正義與和解之間的關係
    • 三、轉型正義後期與社會和解的挑戰
    • 四、歷史記憶的和解與戰爭之框
    • 五、「與惡的距離」及「政治的悲劇視野」
    • 六、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十章 歷史記憶、如何共享:對1985至1995年出生之二二八共生音樂節成員經歷的初步考察/范耕維
    • 一、問題意識:解嚴世代如何共享歷史記憶?
    •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 三、形塑歷史記憶、建構歷史敘事的契機與過程
    • 四、對「共生」的理解與對轉型正義價值之選擇
    • 五、對於記憶共同體的範圍設定與對不同歷史記憶的想法
    • 六、結語與展望
    • 參考文獻
  • 第十一章 從文化資產角度審視台灣偉人塑像之存留/黃猷欽
    • 一、前言
    • 二、我國文化資產裡的偉人之物
    • 三、新趨勢:更具意義的無形文化資產與多樣性保護觀念
    • 四、人:由下到上的日常之力
    • 五、結語
    • 參考文獻
  • 第十二章 台灣命運中不能承受之重?初探加害人/被害人多元圖像與《政治檔案條例》資訊回覆權/陳柏良
    • 一、前言
    • 二、「轉型正義」理念的移植與繼受
    • 三、被害人之肯認權
    • 四、多元複雜的加害人/被害人圖像
    • 五、《政治檔案條例》及其二元圖像式分類:當事人/非當事人
    • 六、《政治檔案條例》之「檔案當事人」與「非檔案當事人」之資訊獲取與更正權
    • 七、集體記憶的基石,《政治檔案條例》不可承受之重?
    • 參考文獻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