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讀者手中的這本小書輯錄了筆者的六篇習作,上編三篇分析巴特,下編三篇解讀莫特曼。六篇習作中的前
五篇曾分別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基督教文化學刊》道風書社出版的《盼望倫理》以及中原大學主
辦的《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收入本書時略作修訂。九十四歲高齡的莫特曼教授撥冗撰寫序言,回顧他與
巴特之間的神學淵源和分歧點,為這個論文集增添了一幅饒有興味的思想山水。
本書並非意圖構建特定詮釋範式的專著,它是一本篇幅不大的論文集,匯集了筆者從不同視角對兩位大師的些許管窺之見,偏重於神學觀念史,如果說這其中顯示出了某種詮釋傾向,那可能就是對「後巴特」(Post-Barthian)這個講法的保留態度了。
五篇曾分別發表於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基督教文化學刊》道風書社出版的《盼望倫理》以及中原大學主
辦的《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收入本書時略作修訂。九十四歲高齡的莫特曼教授撥冗撰寫序言,回顧他與
巴特之間的神學淵源和分歧點,為這個論文集增添了一幅饒有興味的思想山水。
本書並非意圖構建特定詮釋範式的專著,它是一本篇幅不大的論文集,匯集了筆者從不同視角對兩位大師的些許管窺之見,偏重於神學觀念史,如果說這其中顯示出了某種詮釋傾向,那可能就是對「後巴特」(Post-Barthian)這個講法的保留態度了。
- 封面
- 代序:卡爾‧巴特與尤根‧莫特曼
-
上編
-
論卡爾‧巴特《羅馬書釋義(第二版)》的「神學百科全書性」
-
卡爾‧巴特與漢娜‧鄂蘭論惡與約
-
博士論文簡介:《面向終末的生命──卡爾‧巴特與愛德華‧圖愛森早期著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年至1923年)》
-
-
下編
-
莫特曼與北森嘉藏論「上帝之痛」
-
《盼望倫理》中譯本導言
-
與莫特曼一起研究巴特
-
- 後記
- 參考文獻
- 論文初次發表信息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