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這是一本尋找經濟發展典範的書,文獻的整理回溯到二戰後的主要經濟發展思潮,最後以東亞發展的經驗與政經體制為主軸。本書一方面透過文獻的整理與歸納,再以含括日本、四小龍、四小虎(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與印尼)以及中國和越南等東亞地區為實證對象,來解析東亞經濟發展的模式;進一步特別針對中國崛起後所引起的中國模式之爭論提出解讀。最後,從中等所得陷阱的角度,指出政經體制對於經濟發展的限制,提出動態經濟發展模式的結論。
- 作者序
-
第1章 緒論
-
1-1 全書大要
-
1-2 經濟發展極限的初探
-
1-3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可複製否?
-
1-4 小結
-
-
第2章 經濟發展理論的回顧與驗證
-
2-1 新古典經濟發展論
-
2-2 雙元結構發展論
-
2-3 依附型經濟發展論
-
2-4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發展模式
-
2-5 結論:有否東亞發展模式?
-
附錄2-1 依附發展論歷史下的台灣
-
-
第3章 東亞模式——雁行產業發展論
-
3-1 雁行發展論緣起——日本紡織業帶頭的工業化發展
-
3-2 雁行發展論的台灣觀察
-
3-3 東亞雁行模式的跨國型態
-
3-4 後來居上的跳蛙現象
-
3-5 結論:東亞模式的成與敗
-
附表3-1 紡織業結構與產品分類表
-
附表3-2 東亞各國產業承繼關係統計
-
附錄3-1 跳蛙中國
-
-
第4章 從雁行到軸輻(1):東亞紡織業生產鏈的軸心變化
-
4-1 近代紡織業的跨國發展與貿易型態
-
4-2 東亞紡織業貿易的軸輻分析
-
4-3 迴歸分析
-
4-4 結論
-
附錄4-1 軸輻指數(Hub-Spoke Index)
-
-
第5章 從雁行到軸輻(2):東亞不對稱的貿易依賴與產業軸心
-
5-1 模糊的雁行體系:中國的崛起
-
5-2 出口目的地貿易軸心——動態路徑
-
5-3 實證與結果
-
5-4 結語
-
-
第6章 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模式?
-
6-1 中國的崛起
-
6-2 中國如何崛起(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
-
6-3 結論:中國經濟發展的特色
-
附錄6-1 台商與中國世界工廠之形成
-
附表 6-1 台灣面板業人才外流紀要
-
附表 6-2 台灣人才流入中企紀要(半導體、面板、手機),2000 ∼迄今
-
附表 6-3 觸控面板業的兩岸連結——宸鴻與歐菲光
-
-
第7章 美中貿易戰與近代經濟發展的啟示
-
7-1 中國崛起與霸權威脅
-
7-2 不對稱的貿易依賴
-
7-3 中日雙軸心的出現與向中傾斜
-
7-4 中國貿易地位崛起與美國的中國症候群
-
7-5 全球經貿組織的重整
-
7-6 結語: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
-
-
第8章 中等所得陷阱與體制
-
8-1 經濟發展的極限
-
8-2 體制品質(IQ) 與人均所得的觀察
-
8-3 IQ 與平均國民所得的極限
-
8-4 中國 IQ 與中所得陷阱
-
附錄8-1 所得群組分類與東亞各國所得群落動態
-
附錄8-2 IQ 與人均所得的實證結果
-
-
第9章 結論:動態經濟發展論與反思
-
9-1 動態經濟發展論
-
9-2 體制的演進與經濟發展
-
9-3 經濟發展的反思
-
附錄9-1 體制品質與經濟發展的極限:細說斯里蘭卡的崩壞
-
附錄9-2 經濟發展的陷阱
-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