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為何不是陸地的歷史,而是海洋的歷史?
為何不是國族與國別史,而是區域和網絡的歷史?
了解濱下武志的主張和研究成果,看見東亞史的樣貌如何改換一新
二戰後,東亞近代史研究由兩大典範主宰。一是以哈佛費正清為首的「衝擊─回應」模型,認為東亞在西方強力叩門下被迫以「西化」回應,以此解釋日本的明治維新、清朝的自強運動以及各地建立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二是馬克思主義史觀,認為中國是長期穩定的封建社會,直到鴉片戰爭後才被資本主義歐洲挾帝國主義強迫轉型。
自1970年代中期,濱下武志便以新銳學者之姿挑戰既有的詮釋。他指出在兩大學術主流之下,亞洲只是歐洲視角的折射,失去了主體性,歷史書寫因此失之片面。他主張歷史研究必須立足亞洲的內部邏輯,並且不應受限於現代的國界,而要看見海域如何串起跨界的交換網絡,從中發掘歷史的原動力。
他揭露的歷史新樣貌包括:
→在傳統視角下無足輕重的琉球,其實是連結東亞、東南亞、東北亞海域的關鍵,是人、物、資金和信息必經的樞紐。濱下梳理琉球方面留下的史料《歷代寶案》,對「朝貢」的內涵和意義提出新詮釋,建立了學術界的指標理論。
→近代東亞各國雖然提出「主權」、「民族」和「獨立」等「現代」口號,但是在這些詞彙底下,仍然可見朝貢秩序形塑出的華夷思維。正視並釐清華夷思維在東亞的延續性和影響力,才能恰當的理解推動史事的深層動力,例如明治維新的施政以及「脫亞入歐」的主張。
為何不是國族與國別史,而是區域和網絡的歷史?
了解濱下武志的主張和研究成果,看見東亞史的樣貌如何改換一新
二戰後,東亞近代史研究由兩大典範主宰。一是以哈佛費正清為首的「衝擊─回應」模型,認為東亞在西方強力叩門下被迫以「西化」回應,以此解釋日本的明治維新、清朝的自強運動以及各地建立民族國家的歷史進程。二是馬克思主義史觀,認為中國是長期穩定的封建社會,直到鴉片戰爭後才被資本主義歐洲挾帝國主義強迫轉型。
自1970年代中期,濱下武志便以新銳學者之姿挑戰既有的詮釋。他指出在兩大學術主流之下,亞洲只是歐洲視角的折射,失去了主體性,歷史書寫因此失之片面。他主張歷史研究必須立足亞洲的內部邏輯,並且不應受限於現代的國界,而要看見海域如何串起跨界的交換網絡,從中發掘歷史的原動力。
他揭露的歷史新樣貌包括:
→在傳統視角下無足輕重的琉球,其實是連結東亞、東南亞、東北亞海域的關鍵,是人、物、資金和信息必經的樞紐。濱下梳理琉球方面留下的史料《歷代寶案》,對「朝貢」的內涵和意義提出新詮釋,建立了學術界的指標理論。
→近代東亞各國雖然提出「主權」、「民族」和「獨立」等「現代」口號,但是在這些詞彙底下,仍然可見朝貢秩序形塑出的華夷思維。正視並釐清華夷思維在東亞的延續性和影響力,才能恰當的理解推動史事的深層動力,例如明治維新的施政以及「脫亞入歐」的主張。
- 書封
- 目錄
- 導 讀 主體視角與地域.網絡.海的歷史 吳密察
- 序 章 亞洲的「近代」 李侑儒 譯
-
第一部:從亞洲思考
-
第1章 從亞洲思考 許佩賢 譯
-
第2章 東亞所見之華夷秩序 許佩賢 譯
-
-
第二部:海的亞細亞
-
第3章 海洋亞洲所開啟的世界 陳姃湲 譯
-
第4章 朝向由海洋出發的亞洲論 陳姃湲 譯
-
第5章 從東方看見的海洋亞洲史──朝貢與倭寇 郭婷玉 譯
-
-
第三部:地域的世界史
-
第6章 歷史研究與地域研究──歷史展現的地域空間 鍾淑敏 譯
-
第7章 通貨之區域性與金融市場之多重性 黃紹恆 譯
-
第8章 地政論──統治史中的地域與海域 陳進盛 譯
-
終 章 從臺灣來思考東亞史──陳荊和教授(一九一七─九五)的華僑史研究回顧 許佩賢 譯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