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内容简介】 近代日本在看待东西方文明方面,有两种有代表性的思想,即“脱亚”论与“兴亚”论。国内学界对“脱亚”研究较多,对“兴亚”论研究较少。本书重点分析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大东亚共荣圈等各种打着“兴亚”旗号的侵略理论,揭示日本“兴亚”论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为侵略战争披上“合作”外衣的真实面目。
-
导论
-
一、“亚洲”的由来与“兴亚”论
-
二、“兴亚”论的主要特征
-
三、“兴亚”论的演进
-
四、“兴亚”论与各种侵略理论之关系
-
-
第一章 “兴亚”思想之源起
-
第一节 古代日本与亚洲的交流
-
一、日本与中国交流的起始
-
二、隋唐时期日本的对外交流
-
三、元明时期中日往来与征战
-
-
第二节 古代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一、努力汲取中国物质文化,推进列岛经济进步
-
二、选择性吸收中国制度文化
-
三、努力争取与中国对等的政治地位
-
-
第三节 从“锁国”到“开国”日本人亚洲观的转变
-
一、日本“锁国”体制的建立
-
二、“黑船”叩开日本国门
-
三、学习“实用”的西方文明
-
-
-
第二章 亚洲主义———“兴亚”论的发展
-
第一节 亚洲主义的萌芽与“兴亚”团体的建立
-
一、“兴亚”团体的出现
-
二、《大东合邦论》
-
三、非主流的“兴亚”论
-
四、日本早期“兴亚”论的特点
-
-
第二节 甲午战争与亚洲主义的形成
-
一、效仿西方向亚洲邻国扩张
-
二、中日两国东亚地位的逆转
-
三、甲午战争期间的“兴亚”论
-
四、以“兴亚”为目标的东亚同文会
-
-
第三节 日俄战争时期的“兴亚”论
-
一、渲染东西方对立,制造对俄开战舆论
-
二、扩张军备挑起对俄战争
-
三、日俄战争时期的“兴亚”论
-
-
第四节 “兴亚”论的演进与20世纪初日本的对外扩张
-
一、“亚洲一体论”
-
二、《大亚细亚主义论》
-
三、一战期间的“兴亚”论
-
四、亚洲门罗主义之顿挫
-
五、“协调”名义下推进大陆政策
-
-
-
第三章 “兴亚”论和着侵略的节拍前行
-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兴亚”论
-
一、以“兴亚”之名转移社会矛盾
-
二、“满蒙生命线论”的提出与传播
-
三、“兴亚”论配合日本的舆论宣传
-
四、以“兴亚”构建殖民统治秩序
-
-
第二节 “兴亚”团体协和会的建立及活动
-
一、“协和”幌子下的侵略
-
二、助力文化侵略政策
-
三、配合日军向关内的扩张
-
-
第三节 “兴亚”论助力日本向关内扩张
-
一、日本向长城一线及华北扩张
-
二、卢沟桥事变日本扩大侵华战争
-
三、日本的战争动员与战争狂热
-
-
第四节 “兴亚”论与日本侵华政策的调整
-
一、日本战争狂热再度兴起
-
二、日本建设“东亚新秩序”政策的提出
-
三、“兴亚”论为“大东亚共荣圈”造势
-
-
-
第四章 “东亚联盟”之“兴亚”主张与活动
-
第一节 “东亚联盟”之“兴亚”主张
-
一、东西方文明对立下的世界最终战争论
-
二、“东亚联盟”论之“指导理念”
-
三、“国防共同”之剖析
-
四、“经济一体化”的内容与实质
-
五、“政治独立”与“文化沟通”的欺骗性
-
-
第二节 日本的“东亚联盟”运动
-
一、“东亚联盟”运动的兴起
-
二、“东亚联盟”协会的主要活动
-
三、“东亚联盟”运动配合日本侵华政策
-
四、近卫新体制下的“东亚联盟”运动
-
五、“东亚联盟”与“大东亚共荣圈”
-
-
第三节 汪伪政权的“东亚联盟”运动
-
一、汪精卫伪国民政府的建立
-
二、汪精卫以“东亚联盟”作为投敌依据
-
三、汪伪统治区“东亚联盟”运动的兴起
-
四、“东亚联盟”中国总会的活动
-
五、日、伪“东亚联盟”运动之异同
-
-
-
第五章 “东亚协同体”之“兴亚”分析
-
第一节 “东亚协同体”论的产生与基本内容
-
一、昭和研究会的成立
-
二、“东亚协同体”论的提出
-
三、“东亚协同体”论之“兴亚”观
-
-
第二节 “东亚协同体”论的解决战争之道
-
一、以协同主义解决卢沟桥事变
-
二、用“东亚协同体”瓦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三、在“东亚协同体”论下建设“共荣圈”
-
-
-
第六章 “大东亚共荣圈”的“兴亚”主张与实施
-
第一节 “大东亚共荣圈”论的提出
-
一、“大东亚共荣圈”论的提出与内容
-
二、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建设
-
三、“兴亚”旗号下的战争动员
-
-
第二节 “大东亚共荣圈”的覆灭
-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发展
-
二、日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
三、“大东亚共荣圈”覆灭
-
-
-
终章 对“兴亚”论的反思与批判
-
第一节 战后处理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
-
一、清算日本发动战争的罪行
-
二、美国转换对日政策
-
-
第二节 战后“兴亚”论的存续与影响
-
一、为侵略战争助力的“兴亚”论未被彻底批判
-
二、日本否定侵略战争的思潮及表现
-
三、日本为“兴亚”论“正名”的表现
-
四、对日本“兴亚”理论的几点思考
-
-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214/26041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