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留日学生译介和著述的活跃,“国民性”(nationality)也被引入到汉语中来,从而成为现今中文里的“国民性”(guominxing)一词。本书聚焦“国民性”这一汉字词语,对该词语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以及现存状况进行了语汇史和思想史的双重考察,在厘清“国民性”(nationality)这一概念的历史过程的前提下,具体考察了“国民性”一词在现代汉语当中的问题意识和使用状况,查明了作为汉语词源,其从英语到日语的概念确立和作为一个词语的演变过程,最后阐明了其如何进入汉语并且转换为延续至今的一个词语乃至思想意识。
- 绪言
-
第一章 “国民性”一词之现状
-
一、 辞书里的“国民性”
-
二、 “国民性”一词的记忆与鲁迅:收录“国民性”词条的工具书
-
三、 《人民日报》上的“国民性”及其相关事情
-
四、 20世纪80年代两部关于“国民性”的书
-
五、 “国民性”:一个记忆与遗忘的故事
-
-
第二章 肇始之地:“国民性”一词在日本
-
一、 认识的模糊性:关于词源问题
-
二、 日本通用辞书里的“国民性”及其“语史”“语志”
-
三、 “国民性”一词不见于明治时代出版的各类辞书
-
四、 “国民性”一词见于大正以后出版的辞典
-
五、 “国民性”一词之诞生:《太阳》杂志、高山樗牛、纲岛梁川、芳贺矢一
-
六、 “国民性”问题意识及其翻译:《明六杂志》与英学辞书
-
七、 关于“国民性”的构词问题
-
-
第三章 “国民性”一词在清末民初中国的使用
-
一、 鲁迅之外:梁启超、严复、章太炎、《新尔雅》
-
二、 作为“国民性”同义词的“国粹”
-
三、 “国民性”一词调查之小结
-
-
第四章 关于“国民性”话语的建构
-
一、 鲁迅何以关键?——许寿裳的贡献
-
二、 梁启超之影响
-
三、 周树人“国民性”话语建构的最早实践
-
四、 关于“斯巴达”的知识来源
-
五、 梁启超《斯巴达小志》及其所处位置
-
六、 明治日本的“斯巴达”言说与《斯巴达小志》
-
七、 《斯巴达小志》的取材与梁启超的“斯巴达”心像
-
八、 从《斯巴达小志》到《斯巴达之魂》
-
九、 周树人的“斯巴达”取材
-
十、 周树人的“斯巴达”重构:从心像到形象
-
- 尾 声 一个漫长的开始
- 后记
- 附表
- 索引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214/27031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