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清代學術思想史(上冊)

出版日期
2023/06/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43965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清代學術以開出考據學新高度及總結傳統舊學之姿,高峰屹立於我國學術史;然而對其思想發展,學界卻普遍持負面看法,如梁啟超、錢穆。或落在理學視野、或未能正視清代思想之獨立發展特色,更遑論肯定其創新思想理論的價值。
本書作者專研清代學術思想多年,對於清代學術持同情的理解,持信存在的合理性,肯定其思想價值,並深刻體認學術必須深蓄厚養,誠如荀子言「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該著約一百萬字,包括上、下冊三篇和附錄,分為二十六章。

第一篇 思想紛呈的清初學界
第二篇 共創乾嘉學術高峰的吳、皖、揚、浙學
第三篇 中葉以降從論學到議政的今文學流行與異調
【附錄】台灣地區近五十年來哲學學門之清代哲學研究成果述評


該書之出版,得以一饗對清學有興趣的學者及社會大眾,也為清代學術思想流變作記,期使文化學術能夠更源遠流長。
  • 緒論
  • 第一篇 思想紛呈的清初學界
    • 壹 清學開山兩巨擘:顧炎武與黃宗羲
      • 一、顧炎武開清代學風的務實之學
      • 二、黃宗羲對明清學術的承先啟後
      • 三、結語
    • 貳 船山哲學的氣本論進路
      • 一、天道以「氣」而有所「生」
      • 二、「惟化現理」—「理」的活動義、實踐理性強調
      • 三、「體一用兩」、「變化日新」的氣之理
      • 四、「象成體定」的「天下惟器」論
      • 五、以氣論性的「性日生日成」人性觀
      • 六、結語
    • 參 新、舊典範交替的清初學術(一):「朱王之爭」及理論修正(陸世儀、陸隴其、李光地、孫奇逢、黃宗羲、李顒)
      • 一、清廷「尊朱闢王」的官學立場及朱學發展
      • 二、清初的經世學風與王學修正派
      • 三、結語
    • 肆 新、舊典範交替的清初學術(二):新思想典範之曙光(陳確、唐甄、顏元、朱舜水)
      • 一、陳確肯定人欲正當性的「治生論」
      • 二、唐甄突破階級意識的本土性啟蒙思想與事功強調
      • 三、顏元強調「習行經濟」的經世實學
      • 四、澤被東瀛的朱舜水實學
      • 五、結語
    • 伍 新、舊典範交替的清初學術(三):辨偽學興盛對後來清學走向的影響(陳確、黃宗羲、萬斯大、閻若璩)
      • 一、清初辨偽學和「朱王之爭」的內在對應關係—以《大學》古本、改本之爭及考辨古文《尚書》為例
      • 二、清初辨偽學和清代新義理觀的連繫—以考辨易圖為例
      • 三、清初辨偽群經對後來清學發展的影響
      • 四、結語
    • 陸 清代的三禮學復興暨清初禮學名家(毛奇齡、萬斯大、萬斯同、李光坡、方苞、江永)
      • 一、清初禮學復盛的學術背景
      • 二、清初的禮學發展暨禮學名家:毛奇齡、萬斯大、萬斯同、李光坡、方苞、江永
      • 三、從《三禮義疏》到《四庫提要》的官方禮學意識
      • 四、結語
    • 柒 「一代賢奸托布衣」—萬斯同明史修撰與浙東史學的連繫
      • 一、「浙東學術」的特殊地域意識
      • 二、負國史之重的《明史稿》修撰
      • 三、「事信而言文」的史法強調
      • 四、發揚浙東史學「以詩補史」的「詩史」精神
      • 五、萬斯同與南明書寫
      • 六、結語
  • 第二篇 共創乾嘉學術高峰的吳、皖、揚、浙學
    • 捌 乾嘉學辨
      • 一、清代學術典範—考據學之興起與興盛
      • 二、清代並未同步建立的「學術典範」和「義理學典範」
      • 三、考據學興盛下的「漢宋之爭」
      • 四、結語
    • 玖 惠棟與清代經學之「漢學」典範建立
      • 一、惠棟「尚家法而信古訓」的「漢學解經」進路
      • 二、惠棟在「漢學」典範下之以考據治易
      • 三、惠棟在「漢學」典範下之以考據治《春秋》
      • 四、結語
    • 拾 戴震結合經典與經世的學術思想體系(上):「由詞通道」的訓詁學方法論建立
      • 一、傳信闕疑的徵實態度及學風
      • 二、戴震「由詞通道」的方法論建立
      • 三、結語
    • 拾壹 戴震結合經典與經世的學術思想體系(下):經驗取向的新義理學建立
      • 一、戴震對道德學的「客觀化困境」反思及新義理學建構
      • 二、戴震結合經學與哲學的「故訓非以明理義,而故訓胡為?」學術途轍
      • 三、戴震「非形上學」而強調道德創造性的新義理觀
      • 四、結語
      • 附錄 戴震人性論與孟、荀之異同
    • 拾貳 吳、皖學趨異同論
      • 一、蔚為清學典範的乾嘉考據學
      • 二、樹立漢學旗幟的惠棟與吳門學者
      • 三、建立訓詁典範的戴震與皖派學者
      • 四、結語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