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收錄十二位梅窩新舊居民、復耕者與保育者之故事與1960年代梅窩村落地圖
詳實鉤沉自1950年代起之梅窩地方史及香港離島農業流變
以人、文、地、景、產
打開超越「繁榮」vs「衰落」框架的梅窩農業社區之書
「好老土」研究團隊結合在地經驗與歷史鉤沉,發掘「旅遊勝地」和「偏遠海島」以外的梅窩面貌──一個在五十至八十年代生機盎然的「農業樞紐」,一個千禧年後因緣際會形成的「離島多元社區」。書中既有稻、菜、果種植如何形塑海島的農業鄉郊文化景觀的細緻描繪,亦有「好老土」在梅窩介入社區網絡、搭建關係人口圈的務實經驗;既有鉅細靡遺的「考古」,亦有高瞻遠矚的「考今」。在發展主義與保育議題並駕齊驅的當下,研究團隊藉梅窩農業的今昔風貌,致力打破「自然」和「人為」的保育觀念壁壘,提出鄉村社區營造的新方向。
當下的梅窩農業不是某種純粹的遺跡,也不是完全嶄新的工程,而是需要被不斷理解、反覆命名,並通過當代人參與而延續的某種可能性。
* 隨書附贈全彩1960年代梅窩村落地圖,一覽「農業樞紐」的水文地理與人文物產
詳實鉤沉自1950年代起之梅窩地方史及香港離島農業流變
以人、文、地、景、產
打開超越「繁榮」vs「衰落」框架的梅窩農業社區之書
「好老土」研究團隊結合在地經驗與歷史鉤沉,發掘「旅遊勝地」和「偏遠海島」以外的梅窩面貌──一個在五十至八十年代生機盎然的「農業樞紐」,一個千禧年後因緣際會形成的「離島多元社區」。書中既有稻、菜、果種植如何形塑海島的農業鄉郊文化景觀的細緻描繪,亦有「好老土」在梅窩介入社區網絡、搭建關係人口圈的務實經驗;既有鉅細靡遺的「考古」,亦有高瞻遠矚的「考今」。在發展主義與保育議題並駕齊驅的當下,研究團隊藉梅窩農業的今昔風貌,致力打破「自然」和「人為」的保育觀念壁壘,提出鄉村社區營造的新方向。
當下的梅窩農業不是某種純粹的遺跡,也不是完全嶄新的工程,而是需要被不斷理解、反覆命名,並通過當代人參與而延續的某種可能性。
* 隨書附贈全彩1960年代梅窩村落地圖,一覽「農業樞紐」的水文地理與人文物產
- 序.一/張展鴻
- 序.二/周思中
- 作者序.一/黃山
- 作者序.二/龍子維
-
第一章 探索梅窩的農業社會史
-
1.1 為甚麼關注梅窩農業社會史?
-
1.2 作為樞紐的梅窩:以農業為例
-
1.3 有限開放的社區
-
1.4 超越「繁榮」vs.「衰落」:梅窩保育的未來
-
1.5 研究緣起、方法及過程
-
-
第二章 梅窩農業大事年紀及地理概覽
-
2.1 梅窩農業大事年紀
-
2.2 梅窩村落地理分佈
-
2.3 梅窩農地分佈流變及使用模式
-
-
第三章 超越「繁榮」與「衰落」:「樞紐」視野下梅窩農業的今昔
-
3.1 「繁榮」與「衰落」的迷思
-
3.2 在「樞紐」的視野中看戰後梅窩的結構性變化
-
3.3 作為農業樞紐的梅窩
-
3.4 「衰落」之後?梅窩農業與社區的生機
-
小結
-
-
第四章 有限開放的社區,自食其力的人:梅窩農業親歷者的故事
-
前言
-
4.1 甘水容:梅窩是開放自由的,也是自食其力的
-
4.2 袁哲之:合作的初衷——梅窩農業合作社成立的背景
-
4.3 林昌庭:經歷梅窩盛世的大地塘農二代
-
4.4 華嫂:由梅窩到西環的專業農人
-
4.5 譚有財:路過總會見到的橫塘菠蘿種植者
-
4.6.1 何氏果園:三代人留守,梅窩最後的世紀果園
-
4.6.2 梁年娣:「到涌口賣菜可以解悶」
-
4.7 從捱苦到自在:菜園村盧太口述
-
4.8 江鳳儀:從梅窩異鄉人到四萬呎農場主
-
4.9 周敏強:執迷復耕大冬瓜的白銀鄉農三代
-
4.10 李國強:推動梅窩發展的薑花見證者
-
4.11 Jenny Quinton:將永續生活帶入梅窩
-
小結:梅窩是怎樣的農業社區?
-
-
第五章 梅窩的農業鄉郊文化景觀——從果樹種植看鄉郊保育
-
5.1 感知鄉郊空間的眼晴:農業樞紐還是旅遊門戶?
-
5.2 二戰前後的鄉村林業與果樹種植
-
5.3 消失的產業?大嶼山果樹種植的黃金年代
-
5.4 由窩田村看農業鄉郊文化景觀
-
小結:鄉郊保育新角度
-
-
第六章 梅窩農業社區的未來——「好老土」經驗與「關係人口」連結
-
6.1 鄉村社區營造與地景保育:「好老土」重現農業社區的實驗
-
6.2 「新興移住島嶼門戶」:返鄉者、在地者與「關係人口」
-
6.3 鄉郊社區營造多樣性:「移住人口」政策支援
-
6.4 由「考古」到「考今」:在地知識生產與鄉村活化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874162/7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