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供水香港:地緣政治、水務建設與農業發展 (1940–1970 年代)

出版日期
2025/06/2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8237375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二戰後香港的供水建設,是在波譎雲詭的冷戰地緣政治環境下完成的。至1970年代末,多項本地大型供水項目相繼竣工,水塘和集水區已佔去香港土地面積近四成。香港水資源不足但土地有限,水務項目在主要農區開展,因此供水系統建設必會損及農業利益。 港府本已推展政策,改善新界農民生計,收穩定農業社會之效。及後,大量內地移民抵港,當中不少人選擇在新界從事農耕,港府更希望藉著發展農業吸收勞動力。為對冲接受中方供水、應對地緣政治處境而開展的本地供水項目,與同為化解政治壓力而推行的農業政策,兩者在水土資源的利用上產生衝突。港府如何以有限的水土資源,兼顧供水和農業,魚與熊掌兼得? --------------------------------------------------------------------------------- 社會科學書籍的讀者多數不會甘心於只看見事情的表面,而希望能夠看透現象,找出深一層次的意義。李家翹寫《供水香港》,正是從一個我們熟悉的題目——香港地少人多,難以為不斷增加的人口提供食水——講出一個很多人都不認識的故事。 —呂大樂香港教育大學客席研究講座教授本書以非常翔實的資料,圖文並茂地論述了戰後香港面對供水問題時,政府在冷戰的大格局下,如何謹慎地考慮不同方案、配合農業發展和土地使用、治理新界和處理與新界鄉紳地主的關係等,是不可多得的全面之作。 —馬嶽香港中文大學政務與政策科學學院副教授港英政府曾大力營建本地的供水系統,但後來卻還是依賴了東江水供應,當中有何因由和轉折,本書嘗試為此提出解答。讀畢本書,大家會明白政治理論其實不一定抽象,它可以源於日常生活中的思考。 —蔡子強香港中文大學政務與政策科學學院高級講師
  • 呂大樂序
  • 馬嶽序
  • 蔡子強序:地緣政治趣味題
  • 致謝
  • 第一章 政治地理視野中的香港
  • 第二章 政治地理學的理論視野
  • 第三章 魚與熊掌難以兼得:二戰後香港地緣政治處境與其領土治理的困局
  • 第四章 非掠奪性殖民統治與新界的治理體系
  • 第五章 地緣政治與供水建設,1959–1967:船灣淡水湖、深圳水庫及東深供水工程
  • 第六章 地緣政治與供水建設,1967–1978:樂安排海水化淡廠、萬宜水庫
  • 第七章 領土治理、供水建設與農業發展:大型供水計劃的農業補償方案
  • 第八章 領土治理、供水建設與農業發展:大型供水計劃的擱置與退讓
  • 第九章 魚與熊掌兼得:供水建設與農業發展戰略目標的達成,及 1979 年後的發展
  • 第十章 結語及展望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