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非漢族易學史論》是「亞洲易學史研究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第一部《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2009年)探討易學在近世日本思想與文化的角色。第二部《東亞易學史論》(2017年)研究易學在日本、朝鲜、越南及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内的傳播與影響。《中國非漢族易學史論》介紹中國周邊及境內的非漢族群對易學的認識與應用。透過以上三部亞洲易學專著,作者嘗試建構一個脫中國中心主義的「亞洲易學文化圈」概念,對促進全球易學研究(global Yijing studies)有莫大貢獻。
本書是首個非漢族易學的綜合性研究,它以原始文獻為基礎,以漢族與非漢族的文化互動及漢族文化在非漢民族的在地化為基本分析架構,以藏族、党項族、蒙古族、滿族、彝族、苗族及回族,一共七大族群為研究個案,探討中國非漢族易學的歷史軌跡、性質與特色。本研究按地緣政治及歷史因素,將中國周邊及境內的非漢民族分為三大形態:周邊帝國民族、統一王朝民族及境內少數民族。它們亦分別代表非漢民族對漢族易學的三種不同文化反應:在地化、漢化、雙軌化。在嶄新的研究領域及視角下,本書有助瞭解易學在非漢民族的歷史、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及非漢族易學在「亞洲易學文化圈」的定位。
本書是首個非漢族易學的綜合性研究,它以原始文獻為基礎,以漢族與非漢族的文化互動及漢族文化在非漢民族的在地化為基本分析架構,以藏族、党項族、蒙古族、滿族、彝族、苗族及回族,一共七大族群為研究個案,探討中國非漢族易學的歷史軌跡、性質與特色。本研究按地緣政治及歷史因素,將中國周邊及境內的非漢民族分為三大形態:周邊帝國民族、統一王朝民族及境內少數民族。它們亦分別代表非漢民族對漢族易學的三種不同文化反應:在地化、漢化、雙軌化。在嶄新的研究領域及視角下,本書有助瞭解易學在非漢民族的歷史、文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及非漢族易學在「亞洲易學文化圈」的定位。
- 自序
-
導論 中國非漢族易學的形成與特色
-
一、前言
-
二、非漢族易學的性質
-
三、周邊帝國民族的在地化易學
-
四、統一王朝民族的漢化易學
-
五、境內少數民族的雙軌化易學
-
六、非漢族易學的特色
-
-
周邊帝國民族篇
-
第一章 藏族易學
-
一、前言
-
二、古代羌族文化與易學
-
三、唐朝吐蕃易學史
-
四、宋至清的藏人易學史
-
五、藏族宗教與易學
-
六、藏族文化與易學
-
七、結語
-
-
第二章 党項族易學
-
一、前言
-
二、西夏歷史與易學
-
三、西夏文獻與易學
-
四、西夏文化與易學
-
五、結語
-
-
-
統一王朝民族篇
-
第三章 蒙古族易學
-
一、前言
-
二、蒙古歷史與易學
-
三、蒙古族學者的易學
-
四、蒙古文化與易學
-
五、結語
-
-
第四章 滿族易學
-
一、前言
-
二、滿清官方易學
-
三、滿族學者的易學
-
四、滿族文化與易學
-
五、結語
-
-
-
境內少數民族篇
-
第五章 彝族易學
-
一、前言
-
二、彝族歷史與易學
-
三、彝族的獨特易學文化
-
四、彝族文化與易學
-
五、結語
-
-
第六章 苗族易學
-
一、前言
-
二、苗族三象九卦的形成
-
三、苗族三象九卦的歷史痕跡
-
四、現代苗族九卦學的成立
-
五、苗族文化中的易學
-
六、結語
-
-
第七章 回族易學
-
一、前言
-
二、明清回儒的漢化易學
-
三、以儒證回與伊斯蘭化易學
-
四、結語
-
-
結論 非漢族易學與亞洲易學文化圈
-
一、前言
-
二、「亞洲易學文化圈」的性質
-
三、「亞洲易學文化圈」的構造
-
-
- 引用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751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