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鑑於學術史論及清中葉《易》學為了強調時代特色,皆以漢《易》派為代表,本書採取不同研究視角,強調彰顯《易》學發展的多元性,故針對清初及清中葉的《易》學,分別就圖書《易》學、漢《易》派、宋《易》派,及歸本《易》經傳、強調致用與建立體系的《易》家進行類型學研究,探討黃宗羲、李塨、惠士奇、張惠言、王又樸、汪紱、程廷祚、晏斯盛、莊存與、焦循等十家《易》學,以呈現清初及清中葉《易》學的豐富面貌。清代《易》家在圖書《易》及對漢《易》、宋《易》承繼與開展有重要貢獻,且多強調回歸《易》經、傳,亦重視經世致用及建立體系,義理方面有重氣及正視人的氣質、欲望,這些都是清代《易》學值得稱道的重要成就。
臺灣彰化縣人,1970年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儒學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央研究院短期訪問學人,並曾獲中大學術研究傑出獎。專注《易》學及儒學研究,旁涉《史記》學、三國學。著有《儒學的現代詮釋與時代關懷》、《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明代學術論集》、《吳澄《易經》解釋與《易》學觀》、《梨洲對明代儒學的承繼與開展》,並與楊祖漢教授合編《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共三冊)及《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此外尚有〈論古史派《易》學之後的《易》學開展〉、〈胡炳文《易》學學統的建立與《本義》會通眾說析論〉、〈熊良輔《周易本義集成》治《易》特色析論〉等十餘篇期刊論文、專書論文及會議論文。
- 自 序
- 緒 論
-
第壹篇 開啟宋《易》圖書學反省之先河
-
第一章 黃宗羲的象數觀及釋《易》實踐
-
一、前言
-
二、論象、數
-
三、治《易》立場與釋《易》實踐
-
四、氣本論的《易》學哲學
-
五、結論
-
-
第二章 李塨即象明理的主張與辨圖書、重禮樂致用
-
一、前言
-
二、即象明理的《易》學觀
-
三、辨析卦變說及主張重卦說
-
四、釋經實踐
-
五、辨圖書
-
六、結論
-
-
-
第貳篇 對漢《易》的承繼與開展
-
第三章 惠士奇《易說》的訓詁、釋象與義理發揮
-
一、前言
-
二、宗漢《易》的治《易》立場
-
三、釋《易》訓詁
-
四、論象與釋象
-
五、訓詁以明經義與義理發揮
-
六、結論
-
-
第四章 張惠言禮象釋《易》及《易》學哲學
-
一、前言
-
二、由漢《易》上溯聖人本旨
-
三、對虞、鄭《易》禮的承繼與開展
-
四、論乾元及經權哲學
-
五、結論
-
-
-
第參篇 對宋《易》的承繼與開展
-
第五章 王又樸的方法論及義例、義理釋《易》
-
一、前言
-
二、歸本《易傳》與釋《易》方法的反省
-
三、承繼李光地採義例解《易》
-
四、以本氣、變氣概念釋《易》
-
五、義理釋《易》歸本儒家思想
-
六、結論
-
-
第六章 汪紱對朱子《易》的承繼與開展
-
一、前言
-
二、《易經如話》與《易經詮義》之成書及釋《易》主張
-
三、宗朱的治《易》立場與恢復《易》的本來面目
-
四、本於致用的釋《易》實踐
-
五、基於卜筮之用的《易》學哲學
-
六、經學家治經與經學學者治經
-
七、結論
-
-
-
第肆篇 歸本《易》經傳的《易》家
-
第七章 程廷祚依《易傳》建立義例與易簡哲學
-
一、前言
-
二、對前賢舊說的抉擇
-
三、對義例解經的反思
-
四、《周易正解》的解經實踐
-
五、「易簡」哲學
-
六、結論
-
-
第八章 晏斯盛主張象、理、占一體及易簡哲學
-
一、前言
-
二、對歷代《易》學的反省與治《易》立場之抉擇
-
三、以成卦原則及成卦後原則的二重區分論通例
-
四、以傳解經之釋《易》主張與實踐
-
五、「易簡」哲學
-
六、與程廷祚《易》學之異同
-
七、結論
-
-
-
第伍篇 強調致用與建立體系的《易》家
-
第九章 莊存與的卦氣理論與儒家倫理思想
-
一、前言
-
二、論作《易》與治《易》
-
三、莊氏《易》著的關聯性
-
四、三才之道相貫通的《易》學哲學
-
五、結論
-
-
第十章 焦循基於卦變說建立的《易》學哲學
-
一、前言
-
二、旁通卦變理論
-
三、建立全面通貫的通例
-
四、釋「易」、「太極」與「元」
-
五、釋「道」、「命」與「性」、「情」、「才」
-
六、論焦循的改過說與經權觀
-
七、結論
-
-
- 總 結
- 附 錄:六十四卦卦象圖
- 引用書目
- 索 引
- 人名列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350251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