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旨在探究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發展,考察在野及在朝的《易》學家,如何藉由治《易》對人生和時代提出反省與思考,以及如何承繼前代的《易》學成果並加以推廣。藉由對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研究,讀者得以窺見其各自的特色以及各家間的延襲與開展,進而體悟這段時期的《易》學發展,並非「程朱《易》學」一語可簡單概括,而是有其時代性及獨特性,值得用心關注。
- 推薦序: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林安梧
- 自序
-
第一章 導論
-
一、論現今《易》學史對明清之際《易》學的研究
-
二、論程、朱《易》學對明清《易》學的影響
-
-
第二章 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
-
一、前言
-
二、復古淵源
-
三、體例的復古與創新
-
四、釋象的復古與創新
-
五、釋經的復古與創新
-
六、釋傳的復古與創新
-
七、訓義及義理的創新
-
八、結論
-
-
第三章 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
-
一、前言
-
二、體例與撰述宗旨
-
三、以曆說《易》之淵源
-
四、以曆說《易》之實踐
-
五、以《易》明百世之義
-
六、以「兩象合觀」釋《易》的意義
-
七、七十二組對化之用
-
八、結論
-
-
第四章 論孫奇逢之宗程立場與氣本論之《易》學哲學
-
一、前言
-
二、孫氏治《易》立場異於朱子
-
三、對伊川《易》學的承繼與開展
-
四、孫氏論心與理
-
五、氣本論之主張
-
六、結論
-
-
第五章 論錢澄之《田間易學》之尊朱立場與實踐
-
一、前言
-
二、「尊朱」立場
-
三、錢氏與朱子《易》學觀之比較
-
四、錢氏與朱子治《易》實踐之異同
-
五、修正朱子對卦、爻辭的部分解釋
-
六、錢氏的特殊主張:論象、爻、數
-
七、結論
-
-
第六章 論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場與實踐
-
一、前言
-
二、思想基礎
-
三、「學《易》以檢心」的理想與宗程立場
-
四、治《易》實踐
-
五、義理的開展與發揮
-
六、結論
-
-
第七章 張爾岐《易》學之特色與定位析論
-
一、前言
-
二、治經背景與目的
-
三、與朱子《易》學的關聯
-
四、釋經實踐
-
五、探求「理之象」的釋經實踐
-
六、重視元氣的《易》學哲學
-
七、結論
-
-
第八章 從《易經通注》看順治殿堂《易》學
-
一、前言
-
二、著述宗旨
-
三、對前賢《易》學觀之承繼與轉變
-
四、以涉世之道釋各卦卦義、卦辭
-
五、以五爻爻辭論君道
-
六、以二、四爻爻辭論臣道
-
七、創生實體義的宇宙論與「無心」的工夫論
-
八、結論
-
-
第九章 從《周易折中》看康熙殿堂《易》學
-
一、前言
-
二、著述宗旨與纂注體形式
-
三、程、朱《易》在《折中》的定位
-
四、本於《易》經傳的折中原則與實踐
-
五、結論
-
-
第十章 從《日講易經解義》看康熙殿堂《易》學
-
一、前言
-
二、著述宗旨與釋經體例
-
三、卦名解釋
-
四、釋各卦大義
-
五、重要義理
-
六、康熙的習《易》與用《易》
-
七、結論
-
-
第十一章 從《御纂周易述義》看乾隆殿堂《易》學
-
一、前言
-
二、《述義》與《折中》之承述關係
-
三、釋《易》不廢象數
-
四、宋《易》、漢《易》之折中
-
五、論「易」的三重義與復性之學
-
六、結論
-
- 第十二章 總結
- 附錄:六十四卦卦象圖
- 引用書目
- 人名列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6327/NTUPRS-9789860333923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