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理氣心性論」為主軸,探究北宋張載所撰的《正蒙》,在明清理學發展史中的詮釋型態。並分析明清理學家如何藉張載哲學另闢思想視域,使他們在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之外,從氣論重新反思儒家合天人之道。依此,除「緒論」與「結論」兩章外,全書篇章架構共分兩編,約四十萬字。在「第壹編─明清《正蒙》詮釋思想辨析」中,共有七章,每章皆以單一論題,藉由概念澄清的形式呈現反思視角,探究明清理學家如何透過詮釋《正蒙》,回應當時的理學爭議。各章並援引當代理學研究之豐富成果,以期更全面呈現目前學界在此研究領域的開拓。在「第貳編─明清《正蒙》十注思想述評」中,則是以思想詮釋的動態發展為視角,經探討十本明清學者詮釋《正蒙》之作品,分析其思想特色。並以張載之「天地之性/氣質之性」等影響理學至深的思想架構,對比明清注釋《正蒙》者之思想交鋒與差異。
- 自序
- 凡例
- 緒論
-
第壹編 明清《正蒙》思想詮釋辨析
-
壹、張載與王廷相理氣心性論比較
-
一、問題澄清
-
二、橫渠氣論中的造化之秘與人性之源
-
三、朱子對橫渠氣論之省察與新詮
-
四、王廷相對朱子新詮之批判
-
五、辨析橫渠與浚川氣論型態的三種觀點
-
六、橫渠與浚川氣論型態之再檢證
-
七、結論
-
-
貳、《正蒙釋》中的氣有生滅之爭──從朱熹、高攀龍、徐必達與王夫之詮釋論起
-
一、問題澄清
-
二、朱子評《正蒙》論氣化聚散處是個大輪迴
-
三、高攀龍《正蒙集註》對橫渠似陷輪迴說的反駁
-
四、徐必達《正蒙發明》對朱子評析的承繼與開展
-
五、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對朱子評析的再批判
-
六、結論
-
-
參、《張子正蒙注》對張載人性論的承繼與新詮
-
一、問題澄清
-
二、「本然之性」、「天地之性」與「天命之性」
-
三、「非本然之性以外,別有一氣質之性」
-
四、結論
-
-
肆、《張子正蒙注》「心」概念論析
-
一、問題澄清
-
二、論「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
三、對「心統性情」說之承繼與新詮
-
四、批判「致良知」與「心即理」
-
五、從「心純乎道」闡發「人心即天」的實踐功夫
-
六、結論
-
-
伍、《張子正蒙注》五行觀論析
-
一、問題澄清
-
二、船山會通《太極圖說》詮解《正蒙》五行觀之詮釋進路
-
三、《張子正蒙注》對張載五行觀之開展
-
四、結論
-
-
陸、李光地《注解正蒙》太虛概念辨析
-
一、問題澄清
-
二、從「太虛即氣」論「太虛」與「氣」之關係
-
三、從「理/氣」關係詮解「太極」與「太虛」之關係
-
四、結論
-
-
柒、王植對明清《正蒙》注之反思:以「太虛」之三層義為中心
-
一、問題澄清
-
二、「太虛」義析解
-
三、王植對明清《正蒙》注之辨析
-
四、王植對《正蒙》「太虛」義的開展
-
五、結論
-
-
-
第貳編 明清《正蒙》十注思想述評
-
前言
-
一、《正蒙會稿》
-
二、《新刊正蒙解》
-
三、《正蒙釋》
-
四、《橫渠張子釋》
-
五、《注解正蒙》
-
六、《張橫渠文集》
-
七、《正蒙集說》
-
八、《正蒙分目解按》
-
九、《宋元學案‧橫渠學案》
-
- 結論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