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軍事故事×歷史事件×古人智慧,
浩如煙海的成語典故,含義豐富的經典戰役
詳解出處、故事、含義、用法
跟著本書活學活用、邊學邊用、學以致用,
在實踐中快樂學習,掌握豐富的成語典故!
▎止戈為武
什麼才算真正的武功?不是打過多少勝仗,而是止息兵戈!
《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春秋時期,楚莊王用武力降伏了鄭國後就打算撤兵回國。援助鄭國的晉國軍隊趕到時戰爭已平息,晉軍統帥便準備撤軍,可是兩國的部將十分好戰,雙方還是打了起來。結果楚軍大獲全勝,一位將軍建議楚莊王:「我聽說戰勝了敵人要建築紀念物,將來給子孫看,讓他們不要忘了先人的武功。您也應該這樣做,就把晉軍屍首堆積起來,封土為丘,來紀念這次的勝利吧!」
楚莊王搖搖頭說:「你認識『武』字嗎?『武』是由『止』和『戈』兩字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啊!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這就是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多財富。現在晉楚兩國交兵,士卒的屍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寧,這七種德行我一樣也沒有,拿什麼留給子孫,我們還是回國吧!」莊王沒有修築紀念物以表彰這次戰功,很快就班師回國了。
▎人自為戰
把軍隊置於死地,全軍為求生存便會殊死戰鬥,從而贏得生的機會。
《史記.淮陰侯列傳》:「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楚漢相爭時,漢將韓信用背水之陣的戰術大敗趙軍。戰後,韓信的部下問:「兵法上說預設戰場要依山傍水。這次,將軍卻令我們背水布陣,等於把軍隊置於死地,結果卻打勝了,這是什麼道理呢?」韓信回答:「這種戰法兵法上也講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而已。兵法上不是說軍隊陷於死地可以後生,置於亡地可以後存嗎?我不過是沒有拘泥於前人的經驗,而是採取了新的激勵士兵努力作戰的方法。」韓信接著說:「當時的形勢非得把軍隊放在前進即生,後退即死的境地不可,使每個人都奮力作戰,才能取勝。」
▎簞食壺漿
形容老百姓對所擁護的軍隊的慰勞和歡迎。
《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戰國時,齊國和燕國是兩個大國。一次,齊宣王討伐燕國。由於燕國君苛政,燕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齊國軍隊攻打燕國時,燕國老百姓都用竹籃子裝著吃的、用壺盛著喝的來慰勞和歡迎齊軍。最後,齊軍取得了勝利。
本書特色: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千則典故,並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得心應手。本書根據每個典故的具體思想內涵進行相應歸類,包括詮釋、出處和故事等內容,具有啟迪性、智慧性。
浩如煙海的成語典故,含義豐富的經典戰役
詳解出處、故事、含義、用法
跟著本書活學活用、邊學邊用、學以致用,
在實踐中快樂學習,掌握豐富的成語典故!
▎止戈為武
什麼才算真正的武功?不是打過多少勝仗,而是止息兵戈!
《左傳.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春秋時期,楚莊王用武力降伏了鄭國後就打算撤兵回國。援助鄭國的晉國軍隊趕到時戰爭已平息,晉軍統帥便準備撤軍,可是兩國的部將十分好戰,雙方還是打了起來。結果楚軍大獲全勝,一位將軍建議楚莊王:「我聽說戰勝了敵人要建築紀念物,將來給子孫看,讓他們不要忘了先人的武功。您也應該這樣做,就把晉軍屍首堆積起來,封土為丘,來紀念這次的勝利吧!」
楚莊王搖搖頭說:「你認識『武』字嗎?『武』是由『止』和『戈』兩字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啊!武功應該具備七種德行,這就是禁止強暴、消除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基業、安定百姓、團結民眾、增多財富。現在晉楚兩國交兵,士卒的屍骨暴露在野外,百姓生活不能安寧,這七種德行我一樣也沒有,拿什麼留給子孫,我們還是回國吧!」莊王沒有修築紀念物以表彰這次戰功,很快就班師回國了。
▎人自為戰
把軍隊置於死地,全軍為求生存便會殊死戰鬥,從而贏得生的機會。
《史記.淮陰侯列傳》:「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楚漢相爭時,漢將韓信用背水之陣的戰術大敗趙軍。戰後,韓信的部下問:「兵法上說預設戰場要依山傍水。這次,將軍卻令我們背水布陣,等於把軍隊置於死地,結果卻打勝了,這是什麼道理呢?」韓信回答:「這種戰法兵法上也講過,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而已。兵法上不是說軍隊陷於死地可以後生,置於亡地可以後存嗎?我不過是沒有拘泥於前人的經驗,而是採取了新的激勵士兵努力作戰的方法。」韓信接著說:「當時的形勢非得把軍隊放在前進即生,後退即死的境地不可,使每個人都奮力作戰,才能取勝。」
▎簞食壺漿
形容老百姓對所擁護的軍隊的慰勞和歡迎。
《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戰國時,齊國和燕國是兩個大國。一次,齊宣王討伐燕國。由於燕國君苛政,燕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齊國軍隊攻打燕國時,燕國老百姓都用竹籃子裝著吃的、用壺盛著喝的來慰勞和歡迎齊軍。最後,齊軍取得了勝利。
本書特色:本書編者在先秦到晚清的文化典籍中穿梭往來,精選出數千則典故,並對每則典故的出處、故事、含義、用法進行了詳解。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根據含義的異同對這些典故進行了分類,使讀者用起來得心應手。本書根據每個典故的具體思想內涵進行相應歸類,包括詮釋、出處和故事等內容,具有啟迪性、智慧性。
- 前言
- 前徒倒戈
- 驕兵必敗
- 金城湯池
- 弭兵之會
- 地利人和
- 巧退秦兵
- 號令如山
- 鳴鼓而攻
- 大樹將軍
- 短兵相接
- 兵不厭詐
- 哀兵必勝
- 拔旗易幟
- 兵不血刃
- 兵貴神速
- 步步為營
- 長驅直入
- 城下之盟
- 出其不意
- 簞食壺漿
- 堅甲利兵
- 減灶之計
- 厲兵秣馬
- 令行禁止
- 柳營試馬
- 披堅執銳
- 旗鼓相當
- 強弓勁弩
- 秋毫無犯
- 如火如荼
- 深溝高壘
- 師直為壯
- 四戰之地
- 孫子練兵
- 所向無敵
- 天下無敵
- 投鞭斷流
- 吳起養兵
- 先禮後兵
- 先聲奪人
- 偃旗息鼓
- 揚長避短
- 用兵如神
- 斬將刈旗
- 招兵買馬
- 枕戈待旦
- 直搗黃龍
- 暗渡陳倉
- 出奇制勝
- 網開三面
- 同心同德
- 唇亡齒寒
- 退避三舍
- 同仇敵愾
- 止戈為武
- 一鼓作氣
- 老馬識途
- 圖窮匕見
- 完璧歸趙
- 紙上談兵
- 因勢利導
- 聲東擊西
- 傷弓之鳥
- 畫蛇添足
- 樂極生悲
- 人微權輕
- 一言九鼎
- 困獸猶鬥
- 項莊舞劍
- 約法三章
- 破釜沉舟
- 舌卷齊城
- 投筆從戎
- 拔幟易幟
- 多多益善
- 泰山鴻毛
- 李廣射虎
- 運籌帷幄
- 堅壁清野
- 人自為戰
- 胯下之辱
- 匹夫之勇
- 彘肩斗酒
- 老當益壯
- 民生凋敝
- 調虎離山
- 七擒七縱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