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醫實踐指南:預防到治療》是一本介紹中醫預防、養生、食療、病因、精氣、藏象和治療的綜合性指南。本書涵蓋多個方面,從預防到治療,從養生到調養,將中醫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中醫學的基本理念、療法和方法。
在第一章中,本書首先強調了中醫學的預防觀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提醒讀者要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避免過度疲勞、壓力過大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本章還介紹了中醫的預防方法,包括中醫養生、經絡按摩、氣功等方法,讓讀者了解如何保持身體健康。
在第二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的養生觀念。三分靠藥,七分靠養,讓讀者了解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本章還介紹了中醫養生的各種方法,如飲食、運動、按摩等,讓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來保持身體的健康。
在第三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食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藥食同源,食物歸經,讓讀者了解中醫飲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飲食調理身體。本章還介紹了中醫食療的各種方法,如食材選擇、食療配方、烹飪技巧等,讓讀者能夠瞭解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療方法。
在第四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病因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雜氣為病,多於六氣,讓讀者了解中醫病因學的基本觀念和分類方法。本章還介紹了中醫病因學的各種方法,如診斷方法、辨證方法、治療原則等,讓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理解疾病的成因,以及如何針對病因制定治療方案。
在第五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精氣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氣聚則塞,氣散則通,讓讀者了解中醫精氣學的基本觀念和調養方法。本章還介紹了中醫精氣學的各種方法,如氣功、針灸、飲食調理等,讓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來調養身心健康。
在第六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藏象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臟病難治,腑病易治,讓讀者了解中醫藏象學的基本觀念和臟腑的功能特點。本章還介紹了中醫藏象學的各種方法,如診斷方法、治療方法、調養方法等,讓讀者能夠從臟腑的角度來調理身體。
在第七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的治療方法和原則。治病求本,標本兼治,讓讀者了解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本章還介紹了中醫治療的各種方法,如中藥治療、針灸治療、推拿按摩等,讓讀者能夠了解中醫治療的特點和優勢。
總的來說,本書是一本綜合性的中醫實踐指南,介紹了中醫學的多個方面,從預防到治療,從養生到調養,從飲食到治療,讓讀者全面了解中醫學的基本理念、療法和方法。對於想要瞭解中醫學的讀者來說,本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籍,有助於他們了解中醫學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在第一章中,本書首先強調了中醫學的預防觀念。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提醒讀者要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避免過度疲勞、壓力過大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本章還介紹了中醫的預防方法,包括中醫養生、經絡按摩、氣功等方法,讓讀者了解如何保持身體健康。
在第二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的養生觀念。三分靠藥,七分靠養,讓讀者了解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本章還介紹了中醫養生的各種方法,如飲食、運動、按摩等,讓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來保持身體的健康。
在第三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食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藥食同源,食物歸經,讓讀者了解中醫飲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飲食調理身體。本章還介紹了中醫食療的各種方法,如食材選擇、食療配方、烹飪技巧等,讓讀者能夠瞭解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療方法。
在第四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病因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雜氣為病,多於六氣,讓讀者了解中醫病因學的基本觀念和分類方法。本章還介紹了中醫病因學的各種方法,如診斷方法、辨證方法、治療原則等,讓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來理解疾病的成因,以及如何針對病因制定治療方案。
在第五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精氣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氣聚則塞,氣散則通,讓讀者了解中醫精氣學的基本觀念和調養方法。本章還介紹了中醫精氣學的各種方法,如氣功、針灸、飲食調理等,讓讀者能夠從多個角度來調養身心健康。
在第六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藏象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臟病難治,腑病易治,讓讀者了解中醫藏象學的基本觀念和臟腑的功能特點。本章還介紹了中醫藏象學的各種方法,如診斷方法、治療方法、調養方法等,讓讀者能夠從臟腑的角度來調理身體。
在第七章中,本書介紹了中醫的治療方法和原則。治病求本,標本兼治,讓讀者了解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本章還介紹了中醫治療的各種方法,如中藥治療、針灸治療、推拿按摩等,讓讀者能夠了解中醫治療的特點和優勢。
總的來說,本書是一本綜合性的中醫實踐指南,介紹了中醫學的多個方面,從預防到治療,從養生到調養,從飲食到治療,讓讀者全面了解中醫學的基本理念、療法和方法。對於想要瞭解中醫學的讀者來說,本書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籍,有助於他們了解中醫學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
- 內容提要
-
第一章 預防——未病先防,既病防變
-
1.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
2.風者,百病之始也
-
3.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
-
4.濕邪為病,緩而難知
-
5.燥乃陽明燥金,肺與大腸之氣也
-
6.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
7.百病多由痰作祟
-
8.燥萬物者,莫熯乎火
-
9.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
10.怒則為病,暴怒傷陰
-
11.驚喜為心之志,過則傷心
-
-
第二章 養生——三分靠藥,七分靠養
-
1.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2.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
3.養生必補髓
-
4.精、氣、神,養生家謂之三寶
-
5.夫精者,身之本也
-
6.齒宜常叩,津宜常咽
-
7.腎藏之陽,為一身陽氣之根
-
8.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
9.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
-
10.笑口常開,健康常在
-
11.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
12.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13.酒多傷身,氣大傷人
-
14.善養生者,先寢食,後醫藥
-
15.老人吃粥,多壽多福
-
16.食不在補,適口為珍
-
17.胃不和則臥不安
-
18.四季脾旺不受邪
-
19.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
20.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
-
21.調經莫先於養血,養血莫先於調氣
-
22.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
-
-
第三章 食療——藥食同源,食物歸經
-
1.飲食者,人之命脈也
-
2.安谷則昌,絕谷則危
-
3.素食療病,養生延年
-
4.調養五臟,延年益壽
-
5.五味調和,則可補精益氣也
-
6.補養得體,卻病延年
-
7.飲食有節,身必無災
-
8.平衡膳食,辨證用膳
-
9.食品無優劣,配搭是關鍵
-
10.所食之物,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
-
11.藥在食中,食到病除
-
-
第四章 病因——雜氣為病,多於六氣
-
1.四時感冒風寒者宜解表也
-
2.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
3.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
4.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
5.五藏皆有咳,總不離乎肺
-
6.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
-
7.嘔吐症,胃氣失降使然也
-
8.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
9.氣祕者,氣內滯,而物不行也
-
10.久腹痛者,臟腑虛而有寒
-
11.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相干之病
-
-
第五章 精氣——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
1.人始生,先成精
-
2.腎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
3.氣者,人之根本也
-
4.氣聚則形成,氣散則形亡
-
5.血者,神氣也
-
6.心為血之主,肝為血之藏
-
7.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8.津血同源
-
9.汗為心之液
-
-
第六章 藏象——臟病難治,腑病易治
-
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
2.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
3.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
4.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
5.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
6.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
-
7.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
8.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
9.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10.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
11.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
1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
-
第七章 治療——治病求本,標本兼治
-
1.眩暈之病,悉屬肝膽風火
-
2.多郁不得眠者,從鬱結痰火治
-
3.不得臥而息有音者,是陽明之逆也
-
4.夫治嘔之法,必用苦辛通降
-
5.久咳而滋補無功,必需培養脾元
-
6.凡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
-
7.胃腑以降為順,治胃重在和降
-
8.凡治痢疾,一見表證,必先解表
-
9.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
-
10.黃疸證,服解利之藥
-
11.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
12.治驚莫若安心,治悸莫若順氣
-
13.脅痛或痰積流注於血,與血相搏留為病
-
14.滋陰養血,制其陽亢
-
15.健脾除濕泄濁,貫穿始終
-
16.治消渴者,補腎水陰寒之虛
-
17.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
-
18.治痿者獨取陽明
-
19.調經必須滋水為主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