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心態史拓撲學:如何面對當代?如何理解歷史?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745063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如何定義心態史拓撲學研究,說明心態史拓撲學的方法論
從心態史拓撲學的視角與方法論,思考當代,回答如何理解歷史

本書旨在解釋一個時代的政治局勢以及知識體系,如何在其物質環境下,以辯證的方式,影響了同時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工作,並牽動後續幾個世代的心態結構?或者在思想史的同時代與跨時代的相互對話中,如何發生了從認識論範式到感覺結構的迴圈,而讓大眾觀察到同位轉移變形的動態拓撲歷史空間?

作者劉紀蕙將本書定位在心態史寫作,具體指出本書所舉例子包括馬克‧布洛克(Marc Léopold Benjamin Bloch),米歇爾‧伏維爾(Michel Vovelle),芒德魯(Robert Mandrou),雅克‧勒高夫(Jacques le Goff),金茲伯格(Carlo Ginzburg)等人認為,思想史、政治事件或是編年史無法完全解釋歷史的過程,著重在長時段歷史過程中日常生活的細節,例如文學作品、傳記、雜誌、圖像、器具、電影、海報等物質現實的微觀史料,勾勒整體的常民集體心態。若要若要探討一個時代的整體狀態,便要進入更為細節的地方系統,掌握一個社會文化所產生的各種次檔案,以便從個體的心態理解一個世代所共享的集體想像,以及複雜曖昧的整體心態史。

本書進一步建基於佛洛依德與拉岡的文字、敘述與圖像,延展而擴及阿圖塞、傅柯以及阿岡本所展開的話語權力的拓撲分析以及知識的考掘學。文字與圖像的背後,有著複雜的動態辯證張力,牽動不同的歷史脈絡與心理地層。作者提出心態史拓撲學的研究路徑與方法論,思考當前社會提出的難題,以及這些難題是如何在複雜而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構成的。作者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細節碎片,進行深度交叉閱讀,例如舞臺上的布景與舞姿,電影畫面的觀看角度與構圖取景,雜誌中的插圖與文字的扞格,文字中的圖像與修辭的延伸空間,同時代或是跨時代相互交錯的文化論戰,大眾知識傳播的悖論等等。
本書提出的心態史拓撲學方法論,可以協助讀者探索特定歷史時空之個體與集體的感性拓撲結構,展開具有歷史縱深的思想史拓撲考掘,更可以從社會空間發現個體可以啟動政治拓撲動力的潛力。這個政治拓撲動力可以從文學、藝術、影像啟動,更可以從哲學思想啟動,而其所打開的空間則永遠是突破現有壓迫性共識的新的空間。

透過本書,作者試圖解釋如何在「主體感性結構─知識話語權力─政治性例外空間」三環相互扣連的拓撲結構之間來回碰撞,以及為什麼總是必然從文學與藝術的場域出發,或是回到文學藝術文本。透過這些迴圈,作者試圖觀察時代性的心態結構,分析心態結構內部與外部的形塑因素,以及構成心態樣貌遙遠卻又是穩固底層的知識體系。這些思考同時也會說明環繞著二十世紀臺灣海峽兩岸複雜的政治無意識、幾波民族主義的興起,不同治理模式之下的主體心態,背後知識形態的轉型如何以及為何發生,以及其所鋪陳出複雜的心態史。

本書第一章說明對於「心態史拓撲學」的定位。第二章解釋心態史地形變化的歷史縱深與多重拓撲軸線。第三章從感性拓撲結構的歷史脈絡與複雜底層空間切入。第四章從方以智、譚嗣同與章太炎的啟發,討論古典中國思想傳統中如何透露出從既定思維框架中奮力推出例外空間的辯證批判思想力量,以及其所蘊含的拓撲政治空間。
  • 人文新猷叢書總序
  • 第一章 心態史拓撲學的定位
    • 第一節 首先,什麼是拓撲學?
    • 第二節 主體拓撲學與感性拓撲空間:從佛洛依德到拉岡的起點
    • 第三節 話語權力拓撲學與知識考掘學:阿圖塞、傅柯、阿岡本
    • 第四節 集合拓撲學與政治拓撲學:巴迪烏的啟發
    • 第五節 本書對於心態史拓撲學的定義
  • 第二章 心態史知識範式轉型的歷史縱深與多重軸線
    • 第一節 心的政治
    • 第二節 現代主體的倫理話語:從日本到中國
    • 第三節 晚清到民國的倫理政治經濟學:一個時代的知識生產與範式轉型
    • 第四節 心的治理:新生活運動、皇民化運動、文化復興運動
    • 第五節 小結:心態史地形變化的同位延續以及其變化座架
  • 第三章 心態史感性拓撲結構的時代脈絡
    • 第一節 書寫:症狀、標記與底層
    • 第二節 內在邊界的皮膚移植術:吳天章美學的模擬、拼貼、運動、參與、檔案化
    • 第三節 症狀—創傷—重返:陳界仁的歷史肢解與死亡鈍感
    • 第四節 小結:歷史過程中感性拓撲結構的轉移與心的逃逸路線
  • 第四章 重新思考古典中國思想的政治拓撲空間:方以智、譚嗣同與章太炎的啟發
    • 第一節 思想的例外空間
    • 第二節 方以智的「均」與「餘」以及名法批判
    • 第三節 譚嗣同的心力說與共名批判
    • 第四節 章太炎的譏上變古易常與批判史觀
    • 第五節 小結:思想拓撲空間的例外與空集合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