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十八世紀英國人凝視遠東中國的刑罰,
今日回顧這二十二幅圖,仍具文化視覺衝擊。
在攝影技術尚未發明的年代,
這些生動的視覺圖像,成為史籍通常不載的珍貴史料。
十六世紀以降,全球地理大發現情況下,激勵了西方冒險家、傳教士、旅遊家、商人,以及軍人前仆後繼地跑遍全球各角落。這些人把聞見所及的新物事傳回各自母國,將全球各地的知識蒐集齊全,並匯聚於西方公私圖書館。英國軍官梅森於十八世紀末來到中國,在清朝「一口通商」的限制下,生活侷促於廣州一隅,對於初接觸到中國這個異國所展示的奇風異俗,像當時一般西方人一樣,極盡蒐奇獵怪的眼光。
當時攝影技術尚未發明,西方水手萬里迢迢來到遠東,為了與家人報平安,廣州城郊出現專業畫師替外國人畫肖像的行業,也應買家需求,繪製風景和風俗畫作,作為到此一遊的紀念物。對於亟欲瞭解中國並想打開通商管道的西方人來說,這些異國畫作,也成為西方瞭解、蒐羅和掌握中國物事和知識的一環。
梅森將他向外銷畫家購買的二十二幅「中國刑罰」畫作,包括:杖刑、擰耳、懸吊、拶指、枷刑、流放、絞刑、斬首等,製成銅版畫並配上文字說明,於一八○一年在倫敦出版,當時引發頗大反響。後來分別在一八○四年、一八○八年、一八二二年和一八三○年,譯為其他語言出版或重印發行。這些活生生發生在日常生活層面,但中國史籍通常不載的珍貴史料,構成極具衝擊性的文化視覺效果。
今日回顧這二十二幅圖,仍具文化視覺衝擊。
在攝影技術尚未發明的年代,
這些生動的視覺圖像,成為史籍通常不載的珍貴史料。
十六世紀以降,全球地理大發現情況下,激勵了西方冒險家、傳教士、旅遊家、商人,以及軍人前仆後繼地跑遍全球各角落。這些人把聞見所及的新物事傳回各自母國,將全球各地的知識蒐集齊全,並匯聚於西方公私圖書館。英國軍官梅森於十八世紀末來到中國,在清朝「一口通商」的限制下,生活侷促於廣州一隅,對於初接觸到中國這個異國所展示的奇風異俗,像當時一般西方人一樣,極盡蒐奇獵怪的眼光。
當時攝影技術尚未發明,西方水手萬里迢迢來到遠東,為了與家人報平安,廣州城郊出現專業畫師替外國人畫肖像的行業,也應買家需求,繪製風景和風俗畫作,作為到此一遊的紀念物。對於亟欲瞭解中國並想打開通商管道的西方人來說,這些異國畫作,也成為西方瞭解、蒐羅和掌握中國物事和知識的一環。
梅森將他向外銷畫家購買的二十二幅「中國刑罰」畫作,包括:杖刑、擰耳、懸吊、拶指、枷刑、流放、絞刑、斬首等,製成銅版畫並配上文字說明,於一八○一年在倫敦出版,當時引發頗大反響。後來分別在一八○四年、一八○八年、一八二二年和一八三○年,譯為其他語言出版或重印發行。這些活生生發生在日常生活層面,但中國史籍通常不載的珍貴史料,構成極具衝擊性的文化視覺效果。
- 封面
- 作者簡介
- 世界風雲變幻三百年下中國崛起有望? ——喬治‧梅森《中國刑罰》的一種讀法
- 前言
- 1.地方官面前的罪犯
- 2.押解罪犯入獄
- 3.帶罪犯受審
- 4.罪犯受杖刑
- 5.擰犯人雙耳
- 6.懸吊之刑
- 7.處罰一名船夫
- 8.處罰一名口譯員
- 9.刑架
- 10.拶指
- 11.石灰灼眼
- 12.鎖在鐵杆上的犯人
- 13.木枷之刑
- 14.拴於大木塊上之人
- 15.囚籠內的犯人
- 16.筒刑
- 17.割斷犯人腳筋
- 18.關押禁錮
- 19.流放罪犯
- 20.帶犯人執行處決
- 21.絞刑
- 22.斬首之法
- 附錄
- 附錄1.枷刑
- 附錄2.杖刑
- 附錄3.官員當面審訊罪犯
- 附錄4.枷或枷項之刑
- 附錄5.對上侮慢的懲戒
- 附錄6.審訊拷問
- 附錄7.審訊拷問
- 附錄8.〔桶枷〕
- 附錄9.鞭打小偷遊街
- 附錄10.〔連具枷〕
- 附錄11.犯人示眾於衙門外
- 附錄12.〔立枷〕
- 附錄13.〔立枷〕
- 附錄14.罪犯梟首於南京
- 附錄15.〔犯人乞食〕
- 附錄16.戴上枷鎖
- 附錄17.〔流放〕
- 附錄18.鞭打一名姦夫
- 附錄19.廣州罪犯首級的安置處
- 附錄20.《三才圖會》記載的刑具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