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品質、優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氣節、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禮儀的總和。
它不僅是一個流動的不斷批判繼承、不斷改造創新的動態的傳統倫理道德體系,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同時,也是發展中的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中心與主軸。
◤蘇章不徇私情
漢朝順帝時,蘇章被任命為冀州刺史。
他到任後,秉公守法,體察民情,為民伸張正義。並積極處理積案。在清查的過程中,發現清河太守是個大貪汙犯和行賄犯,但他卻是清河太守最好的朋友。蘇章派人把清河太守請到府上(實際上是軟禁)。在開堂的前一天晚上,蘇章準備了好酒好菜,兩人一邊喝酒,一邊暢敘舊情,十分快樂,酒席中蘇章沒有提起他貪汙行賄之事。
清河太守,自從蘇章來任刺史後,心裡十分恐慌,因為他瞭解蘇章的為人,一向正直無私,更清楚自己的罪行嚴重。因此既不敢接近蘇章又不敢再次行賄。可是蘇章既然與他飲酒敘舊,想必不會對他治罪了。於是得意忘形地說:「別人頭上只有一層天,唯獨我頭上有兩層天啊。」蘇章聽見清河太守這樣說話,知道他誤解了自己的意思,於是鄭重地回答道:「今天晚上我請你來喝酒是盡聊私人的舊誼,明天是冀州刺史開堂審案,那可是執行公理王法啊!」太守聽了這話後,嚇得面如土色,如夢方醒,剛才那種得意忘形的勁沒了。
第二天冀州刺史開堂審案,蘇章沒有因清河太守是自己的老朋友而行半點私情。依據國法將這個貪汙行賄的清河太守明正典刑了。
蘇章公私分明,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在官官相護、結黨營私的封建社會裡,是很難得的。
◤大禹治水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堯舜時期,生產力很低下,生活條件艱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沖毀房屋,淹沒田地,五穀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避難。
為瞭解除水患,堯派鯀去治水,鯀沿用了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一事無成,不僅沒有把洪水制服,洪水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之後,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處死。隨後,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大禹領命之後,接受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和助手跋山涉水,進行艱苦的考察。考察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野餐露宿,粗衣淡飯,風裡來雨裡去。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業,腿累腫了,仍不懈怠。
大禹率領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工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使洪水暢通無阻地流入大海,治水獲得了成功。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公而忘私,幾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家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了他,非常高興,要他到家裡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治水中了。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到處出現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大禹天下為公,為民造福,得到人們的信任和尊敬。他的事跡,華夏子孫代代傳頌著。
◤楊震為官清廉
楊震是漢安帝時華陰人。他出身貧寒、靠教書和種地過日子。農忙的時候,他的弟子們總是熱情地要幫他幹活,但他從來不讓,說免得耽誤了他們的功課。他教了二十多年的書,人們都稱讚他正直無私,學識淵博。
車騎將軍鄧聽說楊震品德高尚,又有學問,就推薦他做官。楊震先是做了荊州刺史,後來又調任去東萊當太守。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在驛站住了一宿。當時昌邑縣的縣令叫王密。王密與楊震是老相識,他到昌邑來做官還是楊震幫的忙。王密也許是為了感謝楊震,也許是為了要楊震提拔自己,在深夜裡去拜見楊震,並獻上了十斤黃金。楊震感到意外,對王密說:「我覺得我很瞭解你,但你怎麼不瞭解我呢?」王密急忙說:「你先別說這個。我給你送點禮何必客氣呢?反正夜深人靜,我來這裡也無人知道,你就收下了吧。」楊震看到王密執意要把黃金送給自己,就十分嚴肅地說:「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臊得連耳根兒都紅了。他只好拿著黃金羞怯地退了出去。
楊震做了好幾年的太守,仍舊是兩袖清風。他穿的是土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飯,出門也不坐轎。有一天,有個朋友對他說:「為了子孫後代,你也得置點家產啊!」楊震笑著說:「讓我的後代做個清白官吏的子孫,這份遺產還不夠闊氣嗎?」這番話,使他的朋友對楊震萬分敬佩。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個故事流傳萬代。楊震終生清廉、不為金錢所惑,成為世代為官者的學習榜樣。
它不僅是一個流動的不斷批判繼承、不斷改造創新的動態的傳統倫理道德體系,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同時,也是發展中的東方傳統倫理道德的中心與主軸。
◤蘇章不徇私情
漢朝順帝時,蘇章被任命為冀州刺史。
他到任後,秉公守法,體察民情,為民伸張正義。並積極處理積案。在清查的過程中,發現清河太守是個大貪汙犯和行賄犯,但他卻是清河太守最好的朋友。蘇章派人把清河太守請到府上(實際上是軟禁)。在開堂的前一天晚上,蘇章準備了好酒好菜,兩人一邊喝酒,一邊暢敘舊情,十分快樂,酒席中蘇章沒有提起他貪汙行賄之事。
清河太守,自從蘇章來任刺史後,心裡十分恐慌,因為他瞭解蘇章的為人,一向正直無私,更清楚自己的罪行嚴重。因此既不敢接近蘇章又不敢再次行賄。可是蘇章既然與他飲酒敘舊,想必不會對他治罪了。於是得意忘形地說:「別人頭上只有一層天,唯獨我頭上有兩層天啊。」蘇章聽見清河太守這樣說話,知道他誤解了自己的意思,於是鄭重地回答道:「今天晚上我請你來喝酒是盡聊私人的舊誼,明天是冀州刺史開堂審案,那可是執行公理王法啊!」太守聽了這話後,嚇得面如土色,如夢方醒,剛才那種得意忘形的勁沒了。
第二天冀州刺史開堂審案,蘇章沒有因清河太守是自己的老朋友而行半點私情。依據國法將這個貪汙行賄的清河太守明正典刑了。
蘇章公私分明,鐵面無私,執法如山,在官官相護、結黨營私的封建社會裡,是很難得的。
◤大禹治水
大禹姓姒,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後人稱他為大禹。
相傳距今約四千多年前,堯舜時期,生產力很低下,生活條件艱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載就要鬧一次水災。有一次,黃河流域發生了特大的水災。洪水橫流,滔滔不息,沖毀房屋,淹沒田地,五穀不收,人民死亡。活著的人們只得逃到山上去避難。
為瞭解除水患,堯派鯀去治水,鯀沿用了傳統的水來土擋的辦法治水。鯀治水九年,勞民傷財,一事無成,不僅沒有把洪水制服,洪水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之後,見鯀對洪水束手無策,耽誤了大事,就把鯀處死。隨後,他又命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大禹領命之後,接受了以前治水失敗的教訓,和助手跋山涉水,進行艱苦的考察。考察水流的源頭、上游、下游。考察完畢,大禹對各種水情作了認真研究,最後決定用疏導的方法治理水患。大禹親自率領百姓,帶著簡陋的石斧、石刀、石鏟、木耒等工具,開始治水,他們一心撲在治水上,野餐露宿,粗衣淡飯,風裡來雨裡去。尤其是大禹,起早貪黑,兢兢業業,腿累腫了,仍不懈怠。
大禹率領人們花了十年左右的工夫,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開了一條又一條河渠,使洪水暢通無阻地流入大海,治水獲得了成功。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公而忘私,幾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他路過家門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勸他進家看一看,照顧一下,他怕影響治水,沒有進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見了他,非常高興,要他到家裡看一看,他還是沒有進去。他把整個身心都用在治水中了。
在治水過程中,大禹還組織人們利用水土去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到處出現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景象。
大禹天下為公,為民造福,得到人們的信任和尊敬。他的事跡,華夏子孫代代傳頌著。
◤楊震為官清廉
楊震是漢安帝時華陰人。他出身貧寒、靠教書和種地過日子。農忙的時候,他的弟子們總是熱情地要幫他幹活,但他從來不讓,說免得耽誤了他們的功課。他教了二十多年的書,人們都稱讚他正直無私,學識淵博。
車騎將軍鄧聽說楊震品德高尚,又有學問,就推薦他做官。楊震先是做了荊州刺史,後來又調任去東萊當太守。他去東萊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在驛站住了一宿。當時昌邑縣的縣令叫王密。王密與楊震是老相識,他到昌邑來做官還是楊震幫的忙。王密也許是為了感謝楊震,也許是為了要楊震提拔自己,在深夜裡去拜見楊震,並獻上了十斤黃金。楊震感到意外,對王密說:「我覺得我很瞭解你,但你怎麼不瞭解我呢?」王密急忙說:「你先別說這個。我給你送點禮何必客氣呢?反正夜深人靜,我來這裡也無人知道,你就收下了吧。」楊震看到王密執意要把黃金送給自己,就十分嚴肅地說:「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你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聽了,臊得連耳根兒都紅了。他只好拿著黃金羞怯地退了出去。
楊震做了好幾年的太守,仍舊是兩袖清風。他穿的是土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飯,出門也不坐轎。有一天,有個朋友對他說:「為了子孫後代,你也得置點家產啊!」楊震笑著說:「讓我的後代做個清白官吏的子孫,這份遺產還不夠闊氣嗎?」這番話,使他的朋友對楊震萬分敬佩。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個故事流傳萬代。楊震終生清廉、不為金錢所惑,成為世代為官者的學習榜樣。
- 前言
- 堯、舜「禪讓」
- 大禹治水
- 鬻拳忠君愛國
- 祁黃羊薦賢
- 腹行大義
- 管仲巧勸齊桓公清「社鼠」
- 毛遂自薦說楚王
- 司馬穰苴執法如山
- 韓非革故鼎新
- 漢文帝執法殺舅父
- 漢武帝護法斬外甥
- 霍光輔政只為公
- 楊震為官清廉
- 蘇章不徇私情
- 東方朔自薦進諫
- 洛陽令董宣寧死不屈
- 寒朗捨生忘死平冤獄
- 馬太后不為親情謀富貴
- 李膺公而忘私
- 范滂揚善懲惡
- 孫盛忠誠寫史
- 冼夫人一心為公
- 陸贄以天下為己任
- 「救時宰相」姚崇為民除蝗
- 柳渾仗義直言
- 狄仁杰智煞諂媚風
- 劉仁贍斬子
- 錢鏐公勤國事
- 宋太祖嚴禁官商
- 包拯巧通惠民河
- 張乖崖一錢斬吏
- 劉溫叟加倍還禮
- 朱元璋護法除駙馬
- 海瑞公正廉明
- 王翱廉潔奉公
- 戚繼光不徇私情
- 孝莊文皇后公而忘私
- 張伯行是「天下第一清官」
- 戴敦之居官廉潔
- 王鼎一心為公
- 孫中山以天下為公
- 譚嗣同以死醒天下
- 左寶貴抗日壯烈殉國
- 陶成章四近家門而不入
- 鄒容義寫《革命軍》
- 嘎達梅林剛正不阿
- 金順姬捨己救群眾
- 章炳麟不屈不撓
- 林覺民為天下人謀永福
- 李大釗為革命捨愛女
- 夏明翰為革命視死如歸
- 黃公略大義滅親
- 方志敏獄中留遺著
- 八女投江魂繫中國
- 巴彥瑪是草原女英雄
- 聞一多拍案而起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