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创刊寄语
-
碾碎的整体网研究/刘军
-
一、分裂的整体网研究
-
(一)数学的抽象性
-
(二)形式大于内容
-
(三)无人的整体网
-
(四)普遍盖过特殊
-
(五)关系的涌现性
-
-
二、同一律与根据律
-
三、“整体网”“复原”之难
-
-
由“理想类型”论概念的建构原则/刘成斌、黎姗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概念的建构原则
-
(一)有效性选择原则
-
(二)纯粹性独立原则
-
(三)逻辑性推理原则
-
-
三、总结与讨论
-
(一)概念化的三原则之关系
-
(二)概念化的陷阱
-
(三)概念化的功能
-
-
-
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分析——再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徐法寅
-
一、“旧准则”:“结构—行动”二元论
-
(一)涂尔干的“结构—行动”二元论
-
(二)韦伯的“结构—行动”二元论
-
-
二、“新准则”:“结构—行动”一元论
-
三、“结构—行动”互构论:重回二元论
-
四、“结构—行动”互构机制分析:重构一元论
-
-
大数据大在何处:数据量大的价值及分析策略/许琪
-
一、引言
-
二、大数据与抽样误差
-
(一)大数据与随机性抽样误差
-
(二)大数据中的覆盖偏差
-
-
三、作为非概率样本的大数据
-
(一)对非概率样本的事后分层调整
-
(二)大数据如何助力事后分层
-
-
四、大数据的三种分析策略
-
(一)研究稀有事件
-
(二)分析异质性
-
(三)发现细微差异
-
-
五、总结与讨论
-
-
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转变与方法革新——兼论西方生命历程研究的新进展/王殿玺
-
一、传统生命历程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困境
-
二、整体(Holistic)研究范式:方法论的回归
-
三、序列分析:生命历程研究的方法创新
-
(一)生命历程研究方法的两种传统
-
(二)序列分析方法的发展历程
-
(三)序列分析方法的数据类型
-
(四)序列分析方法的功能
-
-
四、回顾与展望:生命历程研究的中国经验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展望
-
-
-
从文本到社会知识:基于文本的社会科学研究综述/陈金燕
-
一、引言
-
二、从文本到社会知识的思想基础
-
(一)文本中的社会世界
-
(二)社会世界的表示:语言符号和数学表示
-
-
三、作为语言符号的文本方法
-
(一)基于词语层面的语言符号
-
(二)基于句子层面的语言符号
-
-
四、作为数学表示的文本方法
-
(一)数值特征类方法
-
(二)分类/聚类方法
-
(三)基于网络的方法
-
(四)基于矩阵/向量空间的方法
-
-
五、应用思路
-
(一)从方法到分析任务
-
(二)从分析任务到学科应用
-
-
六、讨论和反思
-
-
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分析——潜在结果模型、因果网络模型与ABM/贾小双
-
一、引言
-
二、潜在结果模型
-
(一)因果推断的反事实框架与潜在结果模型
-
(二)观察研究中的潜在结果模型
-
(三)机器学习方法对潜在结果模型的改进
-
-
三、因果网络模型
-
(一)因果网络模型的起源
-
(二)贝叶斯因果图
-
(三)从因果关系到因果机制
-
-
四、ABM与因果机制分析
-
五、结论
-
-
中国公正感研究方法的跨学科比较与方法论反思/杨宇琦
-
一、我国公正感研究的现状
-
(一)“神形合一”的组织公正感研究
-
(二)“形散神聚”的社会公正感研究
-
(三)“神形分离”的其他公正感研究
-
-
二、我国公正感研究的方法
-
(一)问卷调查方法
-
(二)实验研究方法
-
-
三、我国公正感研究方法的不足
-
四、我国公正感研究方法的反思
-
(一)公正感研究的认识论体系
-
(二)公正感研究的视角体系
-
-
-
质性方法研究空间的潜能与挑战——评Heinrich, A. J., Marguin, S., Million, A. & Stollmann, J. (编)《空间研究的质性与视觉方法手册》/高晓雪
-
一、关联主义视角下:社会空间概念化与研究方法化的再思考
-
二、空间研究跨学科、质性方法的讨论与反思
-
(一)探索空间
-
(二)言说与讲述
-
(三)观察与体验
-
(四)描绘与视觉化
-
(五)阅读与接受
-
-
三、评论与讨论
-
- 《社会研究方法评论》征稿启事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89446/5757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