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安眠在城市燈火中,做一場繁星閃爍的大夢───
奇點重現|黑洞揭密|星系真相|月海探索|末世預言
──如果,我們能夠超越光速,是否就能抵達宇宙的邊疆?
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實際上是牽涉到宇宙的形狀。
如果宇宙的誕生的確是因為大霹靂,那麼從大霹靂開始,光迄今能達到的距離也是有限的。既然光是向四周球形傳播,那麼宇宙很可能就是球形的;又如果宇宙是球形的,那麼它就是有限無邊的。
「有限無邊」這種形狀,也是科學界主流認同的形狀。
──如果,我們找到了白洞,是否就能實現穿越時光?
科學家認為,如果時間倒流,所有一切都應該是相同的,所以如果在未來某個時刻,光只進不出(黑洞);那過去一定有個時刻,光是只出不進的,而這就是「白洞」。
有個專有名詞來稱呼黑洞和白洞間的通路,叫做「灰洞」(greyhole)。雖然白洞尚未被發現,但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人們也能陸續發現或證實許多新事物,這也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如果,我們到了其他行星,是否還能見到壯麗極光?
利用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科學家曾經拍攝到木星極光的照片;而若使用南歐洲天文臺的紅外線望遠鏡,科學家可以更清晰地觀察到木星北極上空的煙霧和極光。
科學家指出,極光環繞木星的磁軸,而這些煙霧是在極光環之下環繞著木星的旋轉軸;煙霧受到的影響來自木星上的地帶風,這些地帶風是在同一緯度上移動。
──如果,我們拜訪月球,是否能找到一片汪洋?
17世紀,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月亮上坑坑窪窪、凹凸不平。伽利略認為,那些凸起的明亮部分是陸地;而那些凹下去的暗淺部分是海洋,稱為「月海」。
隨著太空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又進一步發現:月亮上明亮的部分確實是高地、山峰和撞擊坑,但黯淡的部分卻並非是海洋,而是些低窪而廣闊的大平原。
儘管如此,「月海」這個並不確切的名稱,仍沿用至今。
──如果,找到了第9顆行星,它會長什麼模樣?
對於第9顆行星的存在,專家們的意見尚不一致,而以日本東京大學松井孝典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
松井認為,以現在的太陽系和行星起源理論來看,難以考慮數倍於地球質量的未知行星存在。在土星更外側,特別是到冥王星那麼遠的地方,構成行星的物質密度非常低,形成行星需要很長時間,充其量也只能形成半徑為數百公里的小星;而若真有數倍於地球質量的行星存在,那麼現有的理論就必須被修改。
──如果,地球終有一天會毀滅,它將會如何迎接死亡?
科學家認為,太陽生命的最後週期將會演變為一顆紅巨星,並且會烤乾整個太陽系內部的行星,包括地球。天文學家克勞斯·彼得·斯克羅德(K.-P Schroder)和羅伯特·考恩·史密斯(Robert Cannon Smith),還提出了地球毀滅的詳細時間表。
史密斯稱這項最新預測是「令人感到壓抑的」,不過「從其他方面來看,它是尋找離開我們的地球、到銀河其他區域定居方法的動機」。他說:「如果在未來的論文中,誰能找到拯救地球的方法,我將感到非常吃驚。」
以本書為太空船,
開啟一場斑斕的天文尋夢之旅。
本書從宇宙、太陽系、月球、地球、星空等幾個層面,將遙遠的宇宙化身成近距離的文字,透過完整統一的知識結構,讓讀者盡覽宇宙神奇,解開各種宇宙奧祕。
奇點重現|黑洞揭密|星系真相|月海探索|末世預言
──如果,我們能夠超越光速,是否就能抵達宇宙的邊疆?
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實際上是牽涉到宇宙的形狀。
如果宇宙的誕生的確是因為大霹靂,那麼從大霹靂開始,光迄今能達到的距離也是有限的。既然光是向四周球形傳播,那麼宇宙很可能就是球形的;又如果宇宙是球形的,那麼它就是有限無邊的。
「有限無邊」這種形狀,也是科學界主流認同的形狀。
──如果,我們找到了白洞,是否就能實現穿越時光?
科學家認為,如果時間倒流,所有一切都應該是相同的,所以如果在未來某個時刻,光只進不出(黑洞);那過去一定有個時刻,光是只出不進的,而這就是「白洞」。
有個專有名詞來稱呼黑洞和白洞間的通路,叫做「灰洞」(greyhole)。雖然白洞尚未被發現,但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人們也能陸續發現或證實許多新事物,這也是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如果,我們到了其他行星,是否還能見到壯麗極光?
利用NASA的哈伯太空望遠鏡,科學家曾經拍攝到木星極光的照片;而若使用南歐洲天文臺的紅外線望遠鏡,科學家可以更清晰地觀察到木星北極上空的煙霧和極光。
科學家指出,極光環繞木星的磁軸,而這些煙霧是在極光環之下環繞著木星的旋轉軸;煙霧受到的影響來自木星上的地帶風,這些地帶風是在同一緯度上移動。
──如果,我們拜訪月球,是否能找到一片汪洋?
17世紀,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自製的望遠鏡,發現月亮上坑坑窪窪、凹凸不平。伽利略認為,那些凸起的明亮部分是陸地;而那些凹下去的暗淺部分是海洋,稱為「月海」。
隨著太空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又進一步發現:月亮上明亮的部分確實是高地、山峰和撞擊坑,但黯淡的部分卻並非是海洋,而是些低窪而廣闊的大平原。
儘管如此,「月海」這個並不確切的名稱,仍沿用至今。
──如果,找到了第9顆行星,它會長什麼模樣?
對於第9顆行星的存在,專家們的意見尚不一致,而以日本東京大學松井孝典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
松井認為,以現在的太陽系和行星起源理論來看,難以考慮數倍於地球質量的未知行星存在。在土星更外側,特別是到冥王星那麼遠的地方,構成行星的物質密度非常低,形成行星需要很長時間,充其量也只能形成半徑為數百公里的小星;而若真有數倍於地球質量的行星存在,那麼現有的理論就必須被修改。
──如果,地球終有一天會毀滅,它將會如何迎接死亡?
科學家認為,太陽生命的最後週期將會演變為一顆紅巨星,並且會烤乾整個太陽系內部的行星,包括地球。天文學家克勞斯·彼得·斯克羅德(K.-P Schroder)和羅伯特·考恩·史密斯(Robert Cannon Smith),還提出了地球毀滅的詳細時間表。
史密斯稱這項最新預測是「令人感到壓抑的」,不過「從其他方面來看,它是尋找離開我們的地球、到銀河其他區域定居方法的動機」。他說:「如果在未來的論文中,誰能找到拯救地球的方法,我將感到非常吃驚。」
以本書為太空船,
開啟一場斑斕的天文尋夢之旅。
本書從宇宙、太陽系、月球、地球、星空等幾個層面,將遙遠的宇宙化身成近距離的文字,透過完整統一的知識結構,讓讀者盡覽宇宙神奇,解開各種宇宙奧祕。
- 前言
-
認識宇宙
-
宇宙是如何誕生的
-
伽莫夫的研究
-
伽莫夫理論的影響
-
-
小知識—克氏溫度
-
宇宙到底有多大
-
東西方對宇宙的不同理解
-
宇宙的可知範圍
-
-
延伸閱讀—宇宙是無限的嗎
-
宇宙的形狀之謎
-
關於宇宙形狀的諸多爭論
-
宇宙到底什麼形狀?
-
-
新知博覽—時空的起源
-
小知識—大霹靂的三個階段
-
-
尋找宇宙的中心
-
《論天》發表
-
托勒密學說
-
哥白尼與他的《天體運行論》
-
對宇宙中心的不斷探索
-
-
新知博覽—宇宙的年齡推算
-
宇宙的結構
-
恆星與星雲
-
星系團
-
銀河系及銀河外星系
-
大尺度結構
-
-
延伸閱讀—宇宙結構的疑團
-
不斷膨脹的宇宙
-
哈伯定律
-
加速宇宙膨脹的「神祕物質」
-
對封閉宇宙的想像
-
-
延伸閱讀—「島宇宙」之爭
-
宇宙反物質之謎
-
什麼是反物質
-
對反物質的不斷探索
-
反物質究竟存不存在
-
-
相關連結—黑洞與反物質通道
-
神祕的宇宙黑洞
-
黑洞是什麼?
-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
神祕的黑洞
-
-
延伸閱讀—黑洞是否會毀滅
-
宇宙中存在外星生命嗎
-
不明飛行物—飛碟
-
神祕的UFO現象
-
-
延伸閱讀—對UFO的不斷探索
-
「黑騎士」之謎
-
對「黑騎士」的關注與探索
-
揭祕「黑騎士」
-
-
點擊謎團—白洞存在嗎
-
人類能否飛越宇宙
-
飛越銀河系要10萬年
-
飛越宇宙的可行性
-
-
相關連結—外太空有多遠
-
宇宙的末日與明天
-
宇宙的種種結局
-
對宇宙中諸多「成員」的預測
-
-
延伸閱讀—宇宙的兩種「死法」
-
-
太陽之謎
-
太陽系的誕生
-
演化說
-
災變說
-
-
點擊謎團—宇宙中還有其他「太陽系」嗎?
-
太陽系的演化
-
太陽系在演化
-
形形色色的演變更替
-
-
相關連結—太陽其實是顆很普通的恆星
-
太陽系的家庭成員
-
萬物之源—太陽
-
行星及其衛星
-
小行星
-
彗星
-
流星
-
行星際物質
-
-
延伸閱讀—被降級的冥王星
-
太陽到底有多熱
-
對太陽溫度的探索
-
太陽內部到底有多熱
-
-
小知識—一些關於太陽的數據
-
太陽的內部結構長什麼樣子
-
日核—太陽的中心
-
輻射區
-
對流區
-
太陽大氣層
-
-
新知博覽—米粒組織
-
太陽的能量來自何處
-
燃燒說
-
流星說
-
收縮說
-
核燃燒說
-
-
相關連結—太陽的公轉與自轉
-
太陽黑子為何物
-
太陽黑子是什麼
-
太陽黑子的特性
-
太陽黑子的週期性
-
太陽黑子對地球的影響
-
-
新知博覽—太陽閃焰
-
太陽風是怎麼回事
-
發現太陽風
-
太陽風的成因
-
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
-
-
小知識—什麼是光年
-
奇妙的太陽振盪
-
歸功「都卜勒效應」
-
太陽振盪的觀察證實
-
振盪產生的原因
-
-
新知博覽—太陽微中子
-
什麼是太陽閃焰
-
太陽閃焰的發現
-
太陽閃焰的特點
-
太陽閃焰對地球的影響
-
-
相關連結—光斑(譜斑)
-
太陽系中的行星
-
新的行星定義
-
行星家族新「候選人」檔案
-
-
延伸閱讀—第十大行星
-
極光是如何形成的
-
極光的產生
-
極光對地球的影響
-
極光之美
-
-
相關連結—木星上的極光
-
日食是怎麼回事
-
什麼是日食
-
科學界對日食的解釋
-
-
小知識—日食的食象
-
小知識—如何估算日食時間
-
日珥、日冕與日浪
-
日珥
-
日冕
-
日浪
-
-
新知博覽—磁暴引起極光
-
太陽上正在發生的變化
-
太陽質量在減少
-
太陽在變小,自轉在加快
-
太陽直徑在變化
-
太陽溫度在降低
-
太陽亮度在減弱
-
-
延伸閱讀—太陽的一生
-
太陽是否還有未來
-
太陽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太陽未來的演變
-
太陽的未來命運
-
-
新知博覽—特殊的天體白矮星
-
-
月球探祕
-
月球的起源
-
圍繞人類的宇宙謎團
-
同源說
-
分裂說
-
俘獲說
-
大碰撞假說
-
-
相關連結—月球上的「海洋」和「陸地」
-
月球上怎麼會有神奇的輝光
-
月球瞬變現象
-
月球上輝光的成因
-
-
點擊謎團—月球上是否有空氣和水
-
月球體內的「腫瘤」
-
月球質量瘤
-
繞月飛行
-
月海盆地
-
月球質量瘤的形成假說
-
-
新知博覽—月球的自轉與天平動
-
月亮為何有圓缺變化
-
月相是什麼
-
月相的更替與月亮陰晴圓缺的變化
-
-
小知識—怎樣識別月相
-
月球背面的奧祕
-
對月球背面的探索
-
月球背面到底是什麼?
-
-
延伸閱讀—為什麼月亮總以同一面朝地球
-
認識神祕的月食現象
-
月食的形成
-
月食與日食的差別
-
-
小知識—月面特徵
-
月震現象背後的祕密
-
月震真的會發生嗎?
-
月震的特徵
-
月震有哪些祕密
-
-
延伸閱讀—深層月震與淺層月震
-
神祕的月球魔力
-
月亮的圓缺影響蔬菜生長和人的生理
-
滿月之夜多暴力事件
-
滿月和新月前後分娩多
-
-
新知博覽—月球的圈層結構
-
月球上的雨海
-
雨海周圍的地形
-
雨海的地勢特徵
-
雨海是如何形成的
-
-
新知博覽—隕石的分類
-
月地距離是多少
-
三角法測量月地距離
-
雷達測月和雷射測月
-
-
延伸閱讀—人類第一次登月旅行
-
-
發現星空
-
星系是怎樣形成的
-
星系的形成過程
-
星系的特點
-
星系的四大種類
-
-
相關連結—星團和星雲
-
神祕而美麗的銀河系
-
怎樣發現銀河系
-
銀河系的結構與特點
-
-
延伸閱讀—銀河外星系
-
恆星中有哪些星系
-
雙星
-
聚星
-
星團
-
星協
-
-
延伸閱讀—彗星撞木星
-
恆星真的恆定不動嗎
-
恆星的運動規律
-
恆星的距離
-
-
相關連結—恆星與行星的區別
-
變星是怎麼回事
-
造父變星
-
天琴RR型變星
-
蒭藁型變星
-
新星
-
超新星
-
金牛T型變星
-
-
相關連結—恆星的顏色和光譜型
-
星雲盤的形成和演化
-
原始星雲
-
星雲盤的結構
-
星雲盤的演化
-
-
延伸閱讀—行星的形成
-
星星的種種顏色
-
解開恆星顏色之謎
-
如何測得恆星顏色
-
-
點擊謎團—星星為何會「眨眼」
-
行星為何會有光環
-
最美麗的土星光環
-
神祕的木星光環
-
與眾不同的天王星環
-
毫無例外的海王星環
-
-
延伸閱讀—小行星
-
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
-
木星的外觀
-
木星的表面環境
-
木星的衛星
-
-
延伸閱讀—木星上有生命嗎
-
水星上有水嗎
-
水星是否有水?
-
科學界對水星的探索
-
-
小知識—水星之最
-
金星為何被稱作啟明星
-
全天空最亮的星星
-
對金星的探索
-
金星的地貌
-
-
相關連結—金星凌日
-
希臘神話中的「戰神」火星
-
對火星的探索
-
火星的地理地貌
-
火星上的沙塵暴
-
-
點擊謎團—火星上有「火星人」嗎?
-
最美麗的行星—土星
-
土星的基本特性
-
土星的家族
-
-
延伸閱讀—土星的六角星雲
-
天文學世界的恩寵—天王星
-
天王星的發現與命名
-
天王星的物理特性
-
天王星的軌道與自轉
-
-
延伸閱讀—天王星的衛星
-
海王星,筆尖上的發現
-
海王星的發現
-
海王星的組成
-
-
延伸閱讀—海王星有衛星嗎
-
比月球還小的大行星—冥王星
-
太陽系最邊緣的行星
-
衛星「凱倫」
-
-
點擊謎團—太陽存在第九顆行星嗎
-
彗星的物質成分與壽命
-
灰飛煙滅的命運
-
哈雷彗星
-
-
延伸閱讀—為什麼說彗星是「髒雪球」
-
認清彗星的真面目
-
彗星的起源
-
彗星的真面目
-
-
點擊謎團—流星雨是怎樣形成的
-
小行星的探索
-
小行星的軌道半徑
-
小行星的質量
-
小行星的體積
-
-
相關連結—幾類特殊的小行星
-
(1)特洛伊小行星群(Trojan group)
-
(2)阿莫爾型小行星(Amor asteroid)
-
(3)阿波羅型小行星(Apollo asteroid)
-
(4)阿登型小行星(Aten asteroid)
-
-
星雲有哪些種類
-
星雲的發現
-
星雲的種類
-
-
相關連結—發射星雲、反射星雲和暗星雲
-
流星是怎麼回事
-
散亂流星
-
流星雨
-
-
延伸閱讀—如何區別流星群和流星雨
-
-
破譯地球
-
地球是從何而來
-
關於地球起源的種種假說
-
現今流行的觀點
-
-
新知博覽—地球的年齡
-
地球的大小怎樣測定
-
艾拉托色尼對地球大小的測量
-
各國科學家對大地的測量
-
地球到底有多大
-
-
小知識—地球的溫度
-
地球的公轉與自轉
-
地球在怎樣自轉
-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
-
-
延伸閱讀—地球的晝夜
-
地球的四季更迭
-
四季是怎樣劃分的
-
-
小知識—二十四節氣總覽(按西元月日計算)
-
【春季】
-
【夏季】
-
【秋季】
-
【冬季】
-
-
地磁逆轉現象
-
地球磁場是怎麼回事
-
地球磁場的逆轉原因
-
-
延伸閱讀—太陽風帶來的高能粒子將使地球磁場變形
-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
自然發生說(Spontaneous Generation)
-
胚種論(Panspermia)
-
化學演化說(Organic Evolution)
-
-
新知博覽—極移
-
地球的未來
-
地球毀滅論的探討
-
地球的最終結局
-
-
延伸閱讀—地球最危險的敵人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