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第一支火箭:被戰火推進的航太史

出版日期
202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16684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火箭研發|阿波羅計畫|尋找黑洞|殖民火星

《宇宙零時》作者張天蓉的又一經典力作
一本適合所有天文愛好者的精彩航太史!

▪從美夢到噩夢:火箭誕生的血淚史
二次大戰期間,液體火箭製作師馮·布朗在1930年代的任務,是開發液體燃料火箭(A4火箭)。他腦海中無疑經常夢想到月球旅行,因為A4火箭上畫的是科幻片《月亮中的女人》的宣傳畫,他甚至還制定了載人航太飛行計畫!
但納粹分子不要「登月」,也不在乎是否進入「太空」,他們做的是製造武器、屠殺人類的另一種夢。從1943年開始,布朗研發的A4火箭變成了V2導彈,意為德文「復仇武器(Vergeltungswaffe)」,企圖扭轉德軍的敗局。
馮·布朗的夢想指向太空,但命運卻讓他擊中了倫敦,殺害了不少無辜的民眾。正如他在聽到倫敦被擊中的消息後說:
「火箭工作正常,除了登陸在了錯誤的星球上。」 

▪從一顆衛星開始:令全球顫慄的美蘇太空競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力量重組,美蘇兩大巨頭都各懷鬼胎,想要率先發射人造衛星顯示國力。
1955年7月29日,美國總統艾森豪得意揚揚地宣布:「美國將於1957年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
但美國人大而化之,對蘇聯太空計畫的細節不得而知,也由此小看了敵方的科技力量。而就在1957年10月4日,蘇聯就宣布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1號」!
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的消息,美國媒體一片嘲諷,科技界人士沮喪,民眾則有些驚慌,以為美國如今「技不如人」。雖然艾森豪總統及時發表電視演說,祝賀蘇聯的成就,並保證國家安全,但美國股票市場仍然遭受重創,這個事件也拉開了美蘇太空競賽的帷幕。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阿波羅13號的奇蹟:「自由返回軌道」神救援
美國的第三次登月計畫「阿波羅13號」,在太空船發射兩天之後,服務艙的氧氣罐爆炸,太空船嚴重毀損,失去大量氧氣和電力──如此大的爆炸,太空人究竟是如何奇蹟生還?
按常理來說,爆炸後應該盡快返回地球,但直接掉頭必須先迫使太空船速度反向,這需要很大的推力。而供給推力的服務推進系統正好位於發生事故的服務艙尾部,如果點火燃燒推進系統,很有可能又引起爆炸。因此,指揮中心決定利用「自由返回軌道」返回地球。
所謂「自由返回軌道」的方法,指的是「借月球一臂之力」,充分利用月球引力的自然助推作用,使得太空船轉向返回。
「阿波羅13號」使用登月艙的降落火箭,稍作機動變軌進入到「自由返回軌道」。然後,待登月艙繞過月球背面後,降落火箭被點燃,以加速登月艙返回地球的速度,最後順利地進入地球軌道並安全返回地面。

▪末日之後:移民火星需要克服什麼?
儘管目前的火星並不適合人類居住,但不少人相信,火星的環境可以透過現有技術逐漸改變,那人類移民火星究竟會碰到什麼樣的困難?
[極端環境]
人類得先在火星土壤引進細菌和策略性植物,逐步建立一個人造生物圈,達到改變環境、改變大氣層的厚度和成分的目的,使火星越來越適合高等生物的居住。
[大氣稀薄]
火星的大氣層僅相當於地球大氣層的0.7%,只可以抵擋部分的太陽輻射和宇宙線,且氧氣不足,二氧化碳的比例卻又遠遠高於人類中毒的極限值。因此一開始移民的人類,只能在人造建築物或改造的火星洞穴中生活,且必須配有壓力設備,以維持足夠的氣壓。
[能源匱乏]
以上種種方法,都需要能源維持。一開始可以考慮地球上帶去燃料,為長遠之計則需要考慮如何利用火星上的資源產生能量,而不是長期依賴於地球的原料供給。

飛向瑰麗宇宙,探索浩瀚無垠,
沒有哪一門科學,能像航太這樣充滿幻想色彩!

★本書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的太空競爭為線索,插入一些當事人和研究者的逸聞趣事,將航太方面的科學技術發展穿插其中!
★本書沒有數學公式,適合所有愛好科學的大眾閱讀,包括各個年齡層次的文科讀者,讓你在輕鬆遨遊星際的過程中,也能充分領略宇宙的知識與美感!
  • 引言 亮劍太空
  • 第一章 火箭研發
    • 第1節 納粹潰退烽火滅絕 美軍挺進人才捕獲
    • 第2節 古人愛做太空夢 大師練就理論功
    • 第3節 戈達德飽受嘲諷 奧伯特見證登月
    • 第4節 委以重任科羅廖夫 舉世無雙馮.布朗
    • 第5節 蘇聯衛星發射搶先 美國落後心有不甘
  • 第二章 登月之路
    • 第6節 古月依然照今人 猶抱琵琶半遮面
      • 1.潮汐和潮汐鎖定
      • 2.月亮正在遠離地球
      • 3.如果月球公轉比地球自轉快
      • 4.地球為什麼不鎖定月球?
      • 5.軌道共振
      • 6.月亮其實不是「半遮面」
      • 7.月球地貌
    • 第7節 雙子星計畫成功 俄羅斯棟梁病逝
    • 第8節 「阿波羅」載人月球漫步 N1火箭發射失誤
      • 1.「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
      • 2.勝利的失敗:阿波羅13號
      • 3.蘇聯為何沒有登月
    • 第9節 三體運動生混沌 重力助推盪鞦韆
      • 1.重力助推
      • 2.原理
      • 3.三體問題和拉格朗日點
    • 第10節 氣象通訊科學研究忙 人造衛星立大功
  • 第三章 星海拾貝
    • 第11節 恆星也有生老死 太陽尚在青壯年
    • 第12節 大傘撐起地磁場 變幻莫測太陽風
      • 1.從彗星尾巴的方向說起
      • 2.太陽風的來龍去脈
      • 3.地球磁場隨「風」起舞
    • 第13節 「尤利西斯」英雄漢 太陽極區勤為探
      • 1.神祕的極區
      • 2.英雄身負重任上軌道
      • 3.探測結果
    • 第14節 離地最遠航海家 高速飛入寰宇中
    • 第15節 望遠鏡九霄攬銀河 「哈伯」深空探宇宙
      • 1.哈伯望遠鏡
      • 2.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
    • 第16節 天體間的重力之戰 希爾球和洛希極限
    • 第17節 鑽石星球價連城 無毛黑洞卻有熵
    • 第18節 資訊悖論難解決 霍金軟毛論輻射
      • 1.黑洞熱力學
      • 2.霍金輻射
      • 3.黑洞資訊悖論
      • 4.霍金的軟毛黑洞
    • 第19節 天文觀測尋黑洞 物理學者賭輸贏
  • 第四章 航太漫談
    • 第20節 氣態木星朱庇特 巨大神祕行星王
      • 1.太陽系中的巨無霸
      • 2.氣態巨行星引人關注
      • 3.磁場和極光
      • 4.木星的衛星
    • 第21節 欲為夫君揭面紗 全靠「朱諾」布羅網
      • 1.巡航五年被俘獲
      • 2.軌道密布似羅網
      • 3.巧鑽空隙避磁場
      • 4.快速自轉有玄機
      • 5.終點衝刺自殺亡
    • 第22節 廣義相對論太空驗證 探測重力波地面響應
      • 1.光線彎曲
      • 2.重力紅移
      • 3.進動
      • 4.重力時間延遲
      • 5.重力時間膨脹和GPS
      • 6.重力探測器B
      • 7.重力波和黑洞
    • 第23節 潮汐鎖定共振曲 混沌自轉土衛七
      • 1.什麼是混沌?
      • 2.龐加萊三體問題
      • 3.單擺和複擺
      • 4.三生混沌
      • 5.土衛七的混沌自轉
    • 第24回 「惠更斯」登上泰坦 「卡西尼」智探土星
      • 1.土星探測:「卡西尼—惠更斯號」
      • 2.宏偉的探測計畫
      • 3.泰坦:早期地球?
      • 4.土衛五、土衛八和土衛二
      • 5.神祕的土星北極六邊形
    • 第25節 木星周圍伴侶多 土星腰間環帶美
      • 1.複雜多變的土星環
      • 2.太陽系有多少「行星環」?
      • 3.行星環從何而來?
      • 4.行星環為什麼能穩定?
    • 第26節 夢想殖民火星 大難臨頭逃生
      • 1.地球未來的災難
      • 2.尋找第二家園
      • 3.探索火星的祕密
      • 4.火星地球化
    • 第27節 太空之路不平坦 失誤釀成大災難
      • 1.魂繫太空—航太史上的事故
      • 2.第一位犧牲者
      • 3.犧牲人數最多的導彈試驗慘劇
      • 4.小火花成大禍
      • 5.小小O形環造成的災難
      • 6.「哥倫比亞號」災難
  • 參考文獻
  • 版權資訊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