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巴蜀佛教雕刻艺术史(上)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15
閱讀格式
:
PDF
ISBN
:
9787553104577_1
- 卷首语
- Preface
-
第一章 巴蜀东汉至蜀汉佛像遗迹源流探索
-
第壹节 巴蜀东汉至蜀汉的佛教遗迹
-
一、基本具备印度早期佛像模式的造像
-
二、人物形象具有某些佛像的造型特征
-
三、慕葬出土的陶屋、画像砖等物品
-
-
第贰节 巴蜀早期佛教遗迹的年代
-
一、乐山麻浩石刻佛像与彭山陶钱树座佛像的年代异议
-
二、巴蜀摇钱树佛像年代讨论
-
三、摇钱树佛像的类型、分期
-
四、小结
-
-
第叁节 印度早期键陀罗、秣菟罗佛像模式和关系研究
-
一、犍陀罗、秣菟罗佛像的缘起
-
二、犍陀罗和秣菟罗佛像起源的论争
-
三、迦腻色伽一世金币的正、背面图像考释
-
四、贵霜犍陀罗、贵霜秣菟罗的佛像造型代表作品
-
五、小结
-
-
第肆节 巴蜀早期佛教遗迹造型和时代寻根
-
第伍节 摇钱树顶部佛像被尊称为“天中天”的源流和宗教意义
-
一、搖钱树上佛像位置的变化
-
二、东汉时期中土汉译佛典中“天中天”尊称
-
三、“天中天”尊称的源流
-
四、犍陀罗地区出土石板铭文中的“天中天”
-
五、东汉时代犍陀罗佛教信徒死后的理想观
-
六、小结
-
-
第陆节 传统观点的蜀印交通线-“南方丝绸之路”
-
第柒节 新蜀印交通路线-“青海丝绸之路”的探索
-
第捌节 对早期佛教造像南传系统性质、传入路线的讨论
-
一、孔望山摩崖造像的题材、年代与宗教性质讨论
-
二、江左孙吴时期至西晋初(222-280)的佛教遗迹
-
三、“魂瓶”形制的源流及饰佛像的宗教意义
-
四、小结
-
-
-
第二章 成都地区南朝佛教石刻遗址的发现
-
第壹节 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佛教石刻
-
第贰节 成都商业街出土的南朝佛教石刻
-
第叁节 成都西安路出土的南朝佛教石刻
-
第肆节 中国内地部分学者关于成都南朝佛像石刻的著述
-
-
第三章 成都地区南朝各时代佛教石刻内容
-
第壹节 刘宋时期(420-479)佛教石刻
-
第贰节 南齐时期(479-502)佛教石刻
-
(一)茂汶“永明元年(483)无量寿当来弥勒成佛二世尊”造像碑
-
(二)南齐永明八年(490)弥勒成佛造像石(原编号:H1:1)
-
(三)南齐建武二年(495)观世音成佛像(原编号:90CST⑤:6)
-
(四)南齐(479-502)三尊式造像石(原编号:90CST⑤:2)
-
(五)南齐(479-502)三尊式造像石(原编号:90CST⑤:3)
-
(六)南齐(479-502)三尊式造像石(原编号:90CST⑤:4)
-
-
第叁节 萧梁时期(502-557)佛教石刻
-
(一)萧梁天监三年(504)无量[寿]造像石(原编号:H1:7)
-
(二)萧梁天监十年(511)五尊式造像石(原编号:90CST⑤:8)
-
(三)萧梁普通四年(523)释迦造像(WSZ41)
-
(四)萧梁普通六年(525)释迦造像石(WSZ42)
-
(五)中大通元年(529)释迦像(WSZ1)
-
(六)萧梁中大通二年(530)释迎造像石(原编号:H1:3)
-
(七)萧梁中大通四年(532)释迦造像石
-
(八)萧梁中大通四年(532)释迦造像(WSZ43)
-
(九)萧梁中大通五年(533)释迦造像(WSZ44)
-
(十)萧梁大同三年(537)褒衣博带式佛像(WSZ8)
-
(十一)萧梁大同十一年(545)释迦、多宝佛造像石(原编号:H1:5)
-
(十二)萧梁中大同三年(548)观世音苦萨造像(WSZ45)
-
(十三)萧梁太清三年(549)释迦双身造像石
-
(十四)萧梁太清五年(551)阿育王像(原编号:H1:4)
-
(十五)萧梁十一尊式造像石(原编号:90CST⑤:9)
-
(十六)萧梁释迦佛坐像石(WSZ14)
-
(十七)萧梁释迦造像石(WSZ46)
-
(十八)萧梁弥勒造像石(WSZ47)
-
(十九)萧梁释迎造像石(原编号H1:2)
-
(二十)萧梁立佛造像石(原编号:H1:8)
-
(二十一)萧梁二立像残石(原编号:90CST⑤:1)
-
(二十二)萧梁三佛造像石(编号:H1:6)
-
(二十三)萧梁十一尊式造像(原编号:90CST⑤:7)
-
(二十四)萧梁五尊式造像石(原编号:90CST⑤:5)
-
(二十五)萧梁“无纪年”经变石(原编号:WSZ48)
-
(二十六)萧梁万佛寺弥勒经变造像石(WSZ49)
-
(二十七)其他萧梁时代的石刻佛像
-
-
-
第四章 成都地区南朝佛教石刻的分期
-
第壹节 刘宋时期(420-479)佛教石刻造型特征
-
第贰节 南齐时期(479-502)佛教石刻造型特征
-
第叁节 萧梁时期(502-557)佛教石刻造像特征
-
一、萧梁前期:天监至普通年间(505-526)
-
二、萧梁后期:中大通至太清年间(529-552)
-
-
第肆节 “梁中大同元年”铭石佛像真伪考释
-
一、释慧影造像石的图像內容
-
二、释慧影像铭文内容辨析
-
三、释慧影像的造型模式和风格源流探索
-
四、结语
-
-
-
第五章 成都地区南朝佛教石刻的源流
-
第壹节 西方学者的观点
-
第贰节 日本学术界部分学者的观点
-
第叁节 中国内地部分学者的观点综述
-
第肆节 公元5-6世纪初北朝佛像源流(以北魏为主体)
-
第伍节 河南道上来往的传法与求法僧侣
-
第陆节 从图像学角度探讨成都南朝佛像与犍陀罗、秣菟罗、笈多佛像造型艺术关系
-
一、成都南朝造像石和前、后期犍陀罗及贵霜秣菟罗的形制比较
-
二、成都南朝造像石和后期犍陀罗、前期贵霜秣菟罗图像结构比较
-
三、成都南朝佛像某些形象造型与后期犍陀罗、笈多流派模式的关系
-
-
第柒节 成都南朝佛教石刻与东晋、南朝绘画艺术的关系
-
小结
-
- 第六章 海外研究成都南朝佛教石刻部分著述摘要
-
附录
-
壹:云冈石窟某些题材内容和造型风格的源流探索
-
一、前言
-
二、云冈和犍陀罗某些佛教因缘和佛传雕刻及本生内容比较
-
三、云冈第9、10双窟《杂宝藏经》的因缘故事
-
四、云冈石窟第一、二期佛教形象造型风格源流初探
-
五、结语
-
-
贰:县曜
-
一、县曜的法名和籍贯
-
二、县曜与北凉、北魏的关系
-
三、云冈第一期工程-“县曜五窟”
-
-
叁:刘宋时期(420-479)佛教石刻造型特征补遗
-
肆:弗里尔艺术画廊收藏的一尊“世纪观佛”像的年代和风格
-
一、袈裟正面所描绘的画面
-
二、袈裟两侧和宝缩上所描绘的画面
-
三、袈裟背面所描绘的画面
-
四、结语
-
-
- 参考文献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