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新訓詁學

出版日期
2022/01/1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7535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根據最新的訓詁學理論撰寫,適合中文系師生、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參考

訓詁學是一門綜合文字學、聲韻學、文法學、詞彙學、校勘學、語源學的學科,為讓讀者一窺訓詁學的堂奧,本書除了介紹最新的理論外,並搭配重要的訓詁例證以及學生常犯的錯誤,力求理論與教學現場緊密結合。為了讓讀者對「出土文獻」有所認識,書中舉了不少西周金文、戰國楚簡、秦漢簡牘的例證,每條例證都附上解釋與翻譯。論述用語也力求淺顯平易,清晰易懂。本書除了是各大學講授訓詁學不可或缺的教材外,對於從事國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師以及對中國文學有興趣的讀者都是案頭必備的專業參考書籍。
  • 四版序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訓、詁與訓詁
    • 第二節 訓詁學的運用與效用
      • 一、有助於閱讀古書
      • 二、有助於整理古籍
      • 三、有助於編纂辭書
      • 四、有助於了解中國古代文化
    • 第三節 從事古籍訓詁需要具備的知識
      • 一、文字學(古文字學)
      • 二、聲韻學
      • 三、語法學
  • 第二章 古籍注釋概論
    • 第一節 古書注釋的名稱
      • 一、傳
      • 二、說
      • 三、記
      • 四、解
      • 五、詁
      • 六、訓
      • 七、注
      • 八、箋
      • 九、疏
      • 十、正義
      • 十一、章句
      • 十二、音義
    • 第二節 古書注疏常用的術語
      •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
      • 二、曰、為、謂之、之謂
      • 三、謂
      • 四、言、此言、言此者
      • 五、猶
      • 六、貌
      • 七、之言、之為言
      • 八、詞、辭
      • 九、屬、別
      • 十、讀若、讀如
      • 十一、讀為、讀曰、某與某同、某與某通
      • 十二、當為、當作
      • 十三、渾言、析言;統言、通言;散言、對言;散文、對文
      • 十四、通語、凡語
      • 十五、互文
      • 十六、古今字
    • 第三節 古書訓詁的內容
      • 一、解釋詞義
      • 二、串講文意
      • 三、說明修辭手法
      • 四、分析句讀
      • 五、闡述文法
      • 六、解釋用典
      • 七、講解典章制度
      • 八、考證古音古義
      • 九、序事考史
      • 十、記載地理
      • 十一、發凡起例
  • 第三章 詞義的引申
    • 第一節 「字」和{詞}是兩個層次的符號
    • 第二節 詞義與訓詁學的關係
    • 第三節 詞義引申與引申的規律
      • 一、詞的本義與引申義
      • 二、詞義引申的規律
  • 第四章 訓詁的方法之一—以形求義
    • 第一節 形訓的定義與資料的來源
    • 第二節 《說文解字》與形訓
    • 第三節 古文字材料與形訓
    • 第四節 形訓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 第五章 訓詁的方法之二—因聲求義
    • 第一節 因聲求義的類型
    • 第二節 因聲求義的例證及缺點
    • 第三節 因聲求義的原理及限制
    • 第四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一-右文說
      • 一、右文說的源流
      • 二、右文說的缺點
    • 第五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二—同源詞
      • 一、同源詞的定義與稱名
      • 二、同源詞的推源與系聯
      • 三、推求語源,系聯同源詞的方法
    • 第六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三-聯綿詞
      • 一、聯綿詞的定義
      • 二、聯綿詞起源
      • 三、聯綿詞的特徵
      • 四、聯綿詞在訓詁學上的應用
  • 第六章 訓詁的方法之三—破假借
    • 第一節 通假字的相關問題
    • 第二節 「破通假還本字」的範例
    • 第三節 妄說通假的例證
  • 第七章 其他訓詁的方法
    • 第一節 同義詞辨析
    • 第二節 根據對文的句式結構探求詞義
    • 第三節 根據異文探求詞義
    • 第四節 根據方言探求詞義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