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日治以前,台灣東部地區的糖業發展相當遲緩,雖已有簡單的製糖組織,然糖產不豐,甚至不足當地所需。日治以後,總督府為實行殖民主義統治,銳意經營台灣糖業,通過日籍資本家賀田金三郎開發東台灣土地之豫約賣渡案,將近一萬八千多甲的土地從此落入日人宰制。雖然賀田氏的東台灣開發計畫最終是以失敗收場,然而後繼的鹽水港製糖會社卻得以趁勢挾帶鉅資,將勢力觸角由台灣西部延伸進入東部地區,奠定花蓮地區的糖業基礎。在鹽糖會社的經營下,不僅六座自營農場逐一開墾成功,亦致力於契作原料的推廣與甘蔗栽培技術的革新,甘蔗產量遽增。而鹽糖為了提升製糖產量,更陸續興建新式製糖工場;壽工場於1913年完工,花蓮糖廠的前身一大和工場亦於1921年相繼加入運轉行列,每日總壓榨能力達1050公噸,糖業大盛。
戰後,台糖公司相繼接收日籍會社位於各地的新式製糖工場。鑒於壽工場在戰爭期間受損嚴重,台糖公司乃決定拆除壽工場,保留大和工場並更名為台糖花蓮糖廠,繼續製糖事業。花糖除了繼承鹽糖的製糖流程與農務制度外,更加致力於甘蔗品種、製糖設備與公路運輸之革新,促使花蓮地區的糖業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凡事盛極而衰,1980年代以降,由於國內製糖環境丕變,國際糖價持續下跌加上產業人口的流失,糖業規模持續萎縮,花蓮糖廠不得不在西元2002年4月正式停止製糖業務,結束花蓮地區百年來的糖業發展。
本書歷時性地敘寫花蓮地區製糖產業的變遷,引用豐富的總督府公文類篆即糖廠史料,從官方政策、製糖設備、農務制度以及甘蔗品種改良等面向切入研究,並提出花蓮地區糖業發展的分期,忠實紀錄了花蓮糖廠近百年來的發展過程,極具參考價值。
戰後,台糖公司相繼接收日籍會社位於各地的新式製糖工場。鑒於壽工場在戰爭期間受損嚴重,台糖公司乃決定拆除壽工場,保留大和工場並更名為台糖花蓮糖廠,繼續製糖事業。花糖除了繼承鹽糖的製糖流程與農務制度外,更加致力於甘蔗品種、製糖設備與公路運輸之革新,促使花蓮地區的糖業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凡事盛極而衰,1980年代以降,由於國內製糖環境丕變,國際糖價持續下跌加上產業人口的流失,糖業規模持續萎縮,花蓮糖廠不得不在西元2002年4月正式停止製糖業務,結束花蓮地區百年來的糖業發展。
本書歷時性地敘寫花蓮地區製糖產業的變遷,引用豐富的總督府公文類篆即糖廠史料,從官方政策、製糖設備、農務制度以及甘蔗品種改良等面向切入研究,並提出花蓮地區糖業發展的分期,忠實紀錄了花蓮糖廠近百年來的發展過程,極具參考價值。
-
第壹章、緒論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
第貳章、日治時期花蓮糖業的發展
-
第一節 日治以前花蓮地區製糖產業概況
-
第二節 賀田金三郎與東臺灣糖業
-
第三節 從賀田組製糖到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
-
小結
-
-
第參章、壽工場與大和工場之設立
-
第一節 壽村與上大和環境介紹
-
第二節 壽與大和工場之規劃
-
第三節 壽與大和工場之分工
-
小結
-
-
第肆章、日治時期壽與大和農場的農務經營
-
第一節 甘蔗原料來源
-
第二節 甘蔗栽培技術的改良
-
小結
-
-
第伍章、戰後花蓮糖廠的經營與發展
-
第一節 臺糖公司成立與光復糖廠的接收
-
第二節 戰後光復糖廠之發展與沿革
-
第三節 戰後糖廠之農務運作與經營
-
第四節 糖業的沒落、花蓮糖廠的再生與永續經營
-
小結
-
- 第陸章、結論
- 附錄一、花蓮地區製糖產業發展年表
- 附錄二、1948~1966臺糖公司契約農肥貸款標準一覽表
- 附錄三、戰後臺糖公司歷年分糖辦法摘要一覽表
- 附錄四、花蓮糖廠八九/九十年期原料甘蔗人採及田間搬運暨運輸作業合約書
- 附錄五、花蓮糖廠89/90年期原料甘蔗收穫搬運(包括一貫運輸)作業規範獎罰辦法
- 附錄六、花蓮縣甘蔗生產協進會組織章程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