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

出版日期
2022/05/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62044934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可視為哲學大師李澤厚先生的學術自傳。編撰者馬群林乃李澤厚先生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友人之一,馬先生耗費十餘年時間,從李澤厚先生的論著、文章及書信中輯錄出有關內容,經過重新整理、編排和撰寫,並先後三次經李澤厚審閱及修訂,最終成就該書。全書以一問一答的對話形式呈現,鮮明直接,淺白易懂,能幫助大眾讀者(尤其是青年學生)了解李澤厚先生的學術生涯和思想體系。書中還收入部份首次公開出版的珍貴照片,如馮友蘭、胡繩、錢鍾書、余英時等人致李澤厚的信函等,彌足珍貴。
  • 李澤厚序
  • 引子 「一生簡單平凡」
    • 不喜歡談個人
    • 走我自己的路
  • 第一篇 「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1930-1954)
    • 一 「子欲養而親不待」
      • 五代之前不姓李
      • 一輩子的哀痛
      • 故鄉印記
    • 二 最恨虛偽
      • 生活頓陷困境
      • 靳江中學片憶
      • 酷愛魯迅與冰心
      • 最不喜歡的作家
      • 熱衷於讀詞和填詞
    • 三 精神危機
      • 上了免費的第一師範
      • 啃下「費爾巴哈章」
      • 我也狂熱過
      • 廢學三日
      • 當了一年小學老師
    • 四 自己摸索
      • 「狀元來了!」
      • 從小題目做起
      • 基本沒上過課
      • 讀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 五 暗自掂量過那些教授、名家
      • 培養自己的判斷力
      • 文史哲三系比較
      • 「我心裡有數」
      • 沒能留在北大
  • 第二篇 「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1955-1976)
    • 一 「這個人是哪裡的?」
      • 「有點空谷絕響」
      • 「你的分析很好」
      • 印象很深的稿酬
      • 兩本小書
    • 二 李澤厚派
      • 寫文章的兩條規矩
      • 「直覺性」不敢展開
      • 醞釀積澱思想
      • 想寫本《美的哲學》
      • 思想發展三階段
      • 美學三派
      • 給宗先生的書寫序
    • 三 擦肩而過
      • 一個好友自殺了
      • 去敦煌竟意外躲過一難
      • 不願當「筆桿子」
      • 寫了「審美意識」章
    • 四 下放勞動
      • 經常搞「夜戰」
      • 顧准覺悟很早
      • 那可真餓怕了!
      • 最好的時光被浪費
    • 五 核心思想早有了
      • 造了「積澱」這個詞
      • 強調的是個體精神之自由性
      • 「康德書」的前奏
      • 核心觀念1961年開始形成
      • 看了不少英文資料
      • 讀皮亞傑和杜威
    • 六 「偏袒」西方哲學
      • 最欣賞休謨
      • 海德格爾的「士兵哲學」
      • 尼采與叔本華
      • 西方馬克思主義
      • 已走到了盡頭
      • 有比語言更根本的東西
    • 七 逍遙派
      • 放現在可能不結婚了
      • 不讓兒子學文科
      • 不介入任何紛爭
      • 絕對的小人物
      • 非常僥倖
      • 發現歷史真相很難
    • 八 擬了九個研究提綱
      • 不斷想問題
      • 從懷疑到告別
      • 強調法治、理性、漸進
      • 「兩面不討好」
      • 改良更不易
      • 四順序說
    • 九 地震棚裡寫完「康德書」
      • 幹校的兵營生活
      • 寫出「康德書」初稿
      • 「中亦略抒憤懣焉」
  • 第三篇 「 一事平生無齮齕,但開風氣不為師」(1977-1991)
    • 一 一個甦醒的新時期
      • 「第一隻飛燕」
      • 「美麗的女性走廊」
      • 文藝主要靠感覺
      • 個人偏好
      • 人道主義論爭
    • 二 「評」更重要
      • 「能看出一個新的哲學體系」
      • 「有思想史意義」
      • 儒學、康德與馬克思三合一
      • 意猶未盡
      • 「交了第一本考卷」
      • 回到康德的含義
    • 三 美學熱
      • 為何偏偏是美學熱?
      • 「大美學」雜誌
      • 美學譯文叢書
      • 與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
    • 四 美學三書
      • 「令人歎為觀止」
      • 審美趣味史
      • 「內篇」更重要
      • 「你是有體系的」
      • 告別美學
      • 「美學是第一哲學」
    • 五 文化熱
      • 從美學熱到文化熱
      • 反傳統的文化熱
      • 構建理性的形式
    • 六 思想史三論
      • 「後人恐難以想像」
      • 並未過時
      • 「有突破之功」
      • 十幾萬字就打發掉了
      • 樂感文化與實用理性
      • 兵家是中國哲學第一家
      • 有人跑來質問我
      • 「救亡壓倒啟蒙」惹爭議
      • 最看重的是另一篇
      • 「西體中用」是第三派
      • 「轉化性的創造」
      • 「怎麼能用這個標題?」
    • 七 八十年代拾遺
      • 「兩代人中間的李澤厚」
      • 劉小楓變化太厲害了
      • 當時我沒有感覺
      • 要回入黨申請書
      • 「縱容你去敞開思想」
      • 「您立了功!」
      • 已記不得幫助過誰了
      • 愉快的回憶
  • 第四篇 「 人類視角,中國眼光」(1992-2021,上)
    • 一 在美國教書
      • 「似春水、干卿何事」
      • 三大冒險
      • 不圖名,只圖「利」
      • 學生的掌聲
      • 海外漢學一瞥
      • 回國跟人聊天
    • 二 七十歲以後的著述更重要
      • 「同心圓」的伸延
      • 為自己編個「紀念品」
      • 指向一個共同的方向
      • 「吃飯哲學」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 三 倫理學新說
      • 比美學更重要
      • 區分「兩種道德」
      • 範導和適當構建
      • 和諧高於公正
      • 情本體的「外推」
      • 與羅爾斯的不同
      • 在麗娃河畔講學
      • 由外而內的倫理道德二分
      • 道德心理三要素
      • 倫理學總覽表
    • 四 「要啟蒙,不要『蒙啟』」
      • 「五四」仍然了不起
      • 厭惡所謂的「政治儒學」
      • 我與「國學派」的不同
      • 建「儒教」不符合儒家精神
      • 啟蒙理性並未過時
      • 過猶不及
      • 自由派與民粹派
      • 歷史與倫理二律背反
      • 落到制度上才算數
    • 五 重釋《論語》
      • 《孔子再評價》的繼續
      • 哲學讀法
      • 三個要點
      • 《周易》比《論語》還重要
    • 六 巫史傳統
      • 瞭解中國思想和文化的鑰匙
      • 一種哲學視角
      • 周公、孔子和秦始皇
      • 「一個世界」與「兩個世界」
      • 感覺不錯的三個翻譯
    • 七 儒學四期
      • 為何不贊同「三期說」?
      • 舉孟旗行荀學
      • 現代新儒學四大家
      • 喜歡梁漱溟
      • 在台灣沒去見牟宗三
      • 「五十年代便提了出來」
      • 我的四期說
      • 只有吸收、消化才能發展
    • 八 「世俗可神聖,親愛在人間」
      • 還用不用「哲學」「本體」這些詞?
      • 講「情」還算哲學嗎?
      • 「雙本體」之間不存在矛盾
      • 情本體的綫索
      • 填補海德格爾
      • 情本體的「內推」
      • 「歷史進入形上」
      • 該中國哲學登場了?
      • 與劉緒源的對話
  • 第五篇 「原意難尋,六經注我」(1992-2021,下)
    • 一 「思想家淡出,學問家凸顯」
      • 正確的廢話
      • 各有所長、各有其用
      • 不應追求成為「哲學王」
    • 二 什麼是哲學?
      • 科學+詩
      • 思索命運
      • 可以是提綱,不必是巨著
      • 「粗」但不「空」
      • 更愛看扎實的文章
      • 王、陳、錢三大家
      • 哲學需要論證嗎?
    • 三 治學方法
      • 提倡多元化
      • 關注現代腦科學
      • 邊緣政策
      • 從零開始
      • 從來不談方法論
      • 「六經注我」
      • 「超越李澤厚」
      • 「支援意識」
      • 根本性的創造太少
      • 能留下兩三本就很不錯了
    • 四 「羨憎交織」
      • 一個非常危險的概念
      • 世界一體化視角
      • 真是入木三分
      • 歷史經常曲折前行
    • 五 「歷史終結日,教育開始時」
      • 未來社會的中心學科
      • 以培育人性為根本
      • 教育心理學是核心課程
    • 六 情愛多元
      • 「食色,性也」
      • 顧城不可饒恕
      • 女性更追求心理感受
      • 家庭感情不可替代
      • 「想不通就想不通好了」
  • 尾聲 「四個靜悄悄」
    • 能用的只有腦袋了
    • 最多是一個「狷者」
    • 一輩子都在孤獨中度過
    • 從未有失落感
    • 還有幾個題目
    • 去留無意
    • 至今未悟
  • 後記 一部「特殊作品」
  • 又記
  • 附錄
    • 附錄一 「救亡壓倒啟蒙」與「中國六代知識分子」之「發明權」考釋 馬群林
    • 附錄二 我和台北三民書局的故事 李澤厚
    • 附錄三 李澤厚著作年表簡編 馬群林 輯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