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從所謂「治學談」到「答記者問」,從非散非雜的小塊短文到超過萬字的講演記錄;
既有給別人著作寫的序言,也有自己書末的後記;有長論,也有讀者還想一看再看的短文
著名美學與哲學家李澤厚的經典隨筆集
獻給所有排開一切困難和阻力、懷抱著偉大歷史感去開闢自己道路,並勇敢前進的年輕人
本書收作者各種序跋、雜感、散文、發言提綱、講演記錄、訪談記錄等等,內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學經歷或經驗、對當時和時下各種見解、問題或傾向的評論和意見。長短不齊,問題不一,均或信手拈來,或脫口而出,但據讀者反應,因之似更感直率、親切與真實。作者在書中強調微觀課題、實證研究,提出「學點形式邏輯、平面幾何」,反對艱澀不通玄秘難懂的文風和大而無當泛說中西的學風等等。其中有關朦朧詩、主體性、「破天下達尊」、主方法多元、「西體中用」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議論等等,反映記錄了二十年來的中國大陸的某些歷史印痕和艱難步伐,可供反思和慨嘆。
既有給別人著作寫的序言,也有自己書末的後記;有長論,也有讀者還想一看再看的短文
著名美學與哲學家李澤厚的經典隨筆集
獻給所有排開一切困難和阻力、懷抱著偉大歷史感去開闢自己道路,並勇敢前進的年輕人
本書收作者各種序跋、雜感、散文、發言提綱、講演記錄、訪談記錄等等,內容包括生平自述、治學經歷或經驗、對當時和時下各種見解、問題或傾向的評論和意見。長短不齊,問題不一,均或信手拈來,或脫口而出,但據讀者反應,因之似更感直率、親切與真實。作者在書中強調微觀課題、實證研究,提出「學點形式邏輯、平面幾何」,反對艱澀不通玄秘難懂的文風和大而無當泛說中西的學風等等。其中有關朦朧詩、主體性、「破天下達尊」、主方法多元、「西體中用」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議論等等,反映記錄了二十年來的中國大陸的某些歷史印痕和艱難步伐,可供反思和慨嘆。
- 再版說明
- 李澤厚論著集總序
- 李澤厚論著集分冊總目
- 序
-
上 編
-
一、走我自己的路
-
二、讀書與寫文章
-
三、我的選擇
-
四、快
-
五、新春話知識──致青年朋友們
-
六、方法論答問: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
七、社會科學要現代化
-
八、推薦《科學研究的藝術》
-
九、紀念齊白石
-
十、海南兩記
-
十一、故園小憶
-
十二、悼朱光潛先生
-
十三、地 壇
-
十四、答記者問
-
十五、美學入門書四種
-
十六、推薦書目
-
十七、從《海瑞罷官》談起
-
十八、兩點祝願
-
十九、電視劇藝術的多樣化
-
二十、略論書法
-
二十一、舞蹈美學研究會成立祝辭
-
二十二、談工藝美術
-
二十三、偏 愛
-
二十四、《美學譯文叢書》序
-
二十五、《美學叢書》序
-
二十六、《技術美學譯叢》序
-
二十七、劉再復《魯迅美學思想論稿》序
-
二十八、李丕顯《美學初鳴集》序
-
二十九、祝《美學新潮》創刊
-
三十、美學一〇一題──《美學百題》序
-
三十一、李黎《詩與美》序
-
三十二、馬正平編《意境論集》序
-
三十三、王世仁《中國建築的民族形式》序
-
三十四、朱亞宗《人類思想的巨人──愛因斯坦》序
-
三十五、劉長林《「內經」的哲學》序
-
三十六、何新《諸神的起源》序
-
三十七、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序
-
三十八、劉笑敢《莊子哲學體系與莊學演變》序
-
三十九、楊煦生編《傳統文化的反思》序
-
四十、《青年論壇》創刊寄語
-
四十一、破「天下達尊」──賀《青年論壇》創刊週年
-
四十二、《跨學科》創刊祝辭
-
四十三、勝過高頭講章
-
四十四、讀《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
-
四十五、《中國美學史》第1卷後記
-
四十六、《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序
-
四十七、中國思想史雜談
-
四十八、關於儒家與「現代新儒家」
-
四十九、「西體中用」簡釋
-
五十、突破「對子」與「圓圈」
-
五十一、開放型、多層次的文化研究
-
五十二、《走我自己的路》序
-
-
中 編
-
一、堅持與發展
-
二、西體中用
-
三、時代和它的孫中山(在廣州國際孫中山學術會議上的發言)
-
四、今天中國需要理性
-
五、寫文章的人要學點平面幾何
-
六、文化講習班答問(1986年5月23日,杭州)
-
七、關於「文化」問題的問答
-
八、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記者問
-
九、中國現在更需要理性──答于建問
-
十、把文學比擬於地球,我很難理解──再答于建問
-
十一、和劉再復的文學對話
-
十二、在電視劇藝術討論會上的發言(1985年10月24日)
-
十三、美育的廣義與狹義
-
十四、關於技術美學的答問
-
十五、談技術美學
-
十六、形式美與技術美學
-
十七、文學研究視角及其他──答《福建論壇》記者問
-
十八、悼宗白華先生
-
十九、李述、李小兵《文化的抉擇》序
-
二十、余麗嫦《培根及其哲學》序
-
二十一、鄭華光編《企業倫理學文集》序
-
二十二、趙士林《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序
-
二十三、金學智《園林美學》序
-
二十四、陳望衡《心靈的衝突與和諧》序
-
二十五、序《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
二十六、《美的歷程》臺灣版序
-
二十七、《我的哲學提綱》前記
-
二十八、也談「之所以」
-
二十九、過早拋棄新民主主義理論是一大損失
-
三十、我們要有前瞻性的文化眼光
-
三十一、造型象棋圖片觀賞記
-
三十二、與崔之元的對話
-
三十三、答《世界經濟導報》記者張偉國問
-
三十四、答香港學者杜耀明問
-
三十五、答香港記者章浪問
-
三十六、與香港學者黃繼持、記者林斌的對談錄
-
三十七、與臺灣學者蔣勳關於《美的歷程》的對談錄
-
三十八、答臺灣記者徐宗懋問
-
三十九、答臺灣《聯合報》記者張麗伽問
-
四十、答臺灣《聯合報》記者王震邦問
-
四十一、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一
-
四十二、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二
-
四十三、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三
-
四十四、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四
-
四十五、新加坡記者採訪報導選存之五
-
四十六、張帆《技術美學》序
-
四十七、《中國民間文化叢書》總序
-
四十八、與王浩信
-
四十九、關於「後現代」(徐書城《藝術美學新義》序)
-
五十、別是一番滋味(《古代詩歌精萃鑒賞辭典》序)
-
五十一、劉文注《張先及其安陸詞研究》序
-
五十二、關於改良與革命答記者問
-
五十三、白說也要說
-
五十四、關於中國傳統與現代化的討論
-
五十五、「五四」回眸七十年──香港答林道群問
-
五十六、「五四」的是是非非
-
五十七、啟蒙的走向(「五四」──七十週年紀念會上發言提綱)
-
五十八、答《未定稿》記者孫麾問
-
五十九、答《人民日報》記者楊鷗問
-
六十、答《東方紀事》記者舒可文問
-
六十一、三答于建問
-
六十二、美學答問
-
六十三、《啟蒙名著選讀》序
-
六十四、無 題
-
六十五、黃昏散記
-
六十六、《走我自己的路》增訂本序
-
-
下 編
-
一、答臺灣《遠見》雜誌記者問
-
二、《秦王李世民》觀後隨感
-
三、《中國現代思想史論》韓文版序
-
四、《楊州園林美學會議論文集》序
-
五、應某刊物約寫的小傳
-
六、趙士林《心學與美學》序
-
七、高龍《形拓印章作品》序
-
八、《人類學示意圖》序
-
九、儒學作為中國文化主流的意義
-
十、晚 風(外一章)
-
十一、要改良不要革命
-
十二、《美的歷程》德文本序
-
十三、《華夏美學》日文本序
-
十四、遲發的悼念稿──悼馮友蘭
-
十五、海外訪談錄選存之一(附錄三篇)──美國丹佛《美中時報》總主筆薛海翔的採訪記
-
十六、海外訪談錄選存之二──「德國之聲」記者林岩(Peter Wiedehage)的採訪記
-
十七、海外訪談錄選存之三──香港《信報》記者張一帆採訪記
-
十八、關於民族主義
-
十九、四個「三言兩語」
-
二十、北京行
-
- 版權宣告
- 封 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5714/7344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