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
序言
-
一、緣起──詮釋之建立 危機之排除
-
二、西方哲學論決意自主──〈篇壹〉之說明
-
三、牟宗三對決意自主之理解──〈篇貳〉之說明
-
四、說明人之惡根之基本概念
-
五、孟子論道德取舍──〈篇叁〉與〈篇伍〉之說明
-
六、孟子對倫理規範之合法性證立──〈篇肆〉之說明
-
-
第壹篇 康德於《單在理性範圍內之宗教》中的自由理論
-
一、前言
-
二、《單在理性範圍內之宗教》一書前自由理論之基本形態──現象與物自物之區別
-
三、批評一:他律意志與可歸責意志並不相應
-
四、批評二:作為先天綜合的定言令式不能解決問題
-
五、存在之介入與問題的歧出
-
六、對《單在理性範圍內之宗教》自由概念分析之前說明
-
七、作為決意之第一根據之人性
-
八、人性作為道德稟賦之敬畏情感
-
九、批判時期的傾向之動機──自傲之自我意識
-
十、作為人性中的趨惡傾向──與自由概念之結合
-
十一、不可根除的惡──道德的惡(das moralische Boese)
-
十二、根源的罪卽根本惡
-
十三、惡之理性與時間根源──整合倫理學與《聖經》
-
結語:康德之自由理論對謝林之影響
-
-
第貳篇 牟宗三先生論道德惡與決意自主
-
一、前言
-
二、當代之質疑與提問
-
三、一般地說明牟宗三先生六年間理解決意自主之轉變脈絡
-
四、決意自主在《圓善論》中角色的質疑
-
五、自由概念之轉向──立法自主到與選擇自主之轉向
-
六、決意自主乃只稟賦之作用
-
七、決意自主乃只依附在價值中性義的傾向主體上之作用
-
八、道德載體說之困難──傾向提供實踐動機之分析
-
九、傾向在其它方面的角色──作為表現其它方面的經驗主體
-
十、《實踐理性之批判》中的決意自主──氣魄承當
-
十一、《從陸象山到劉蕺山》中與感性相關之意念──三者交會之虛幻物
-
十二、結語
-
-
第叁篇 孟子論作惡者──一個倫理學之比較研究
-
一、前言
-
二、儒學現代詮釋的一個進路──善惡自由選擇之有無
-
三、海德格論良知
-
四、氣質論之地位及其困難──誘發因與作惡者
-
五、新儒家三子論人之惡──良知下的無知論
-
六、西哲論自由意志──善惡匯聚其中的自我概念
-
七、康德論作惡者之自我概念、默認與價值顛倒
-
八、孟子大小體之道德秩序問題
-
九、或持志或暴氣乃表人之道德取舍
-
十、蹶者為秩序之顛覆者
-
十一、普遍本心與不若人之心
-
十二、《孟子》人自己之古典根據及其倫理學結構──得己與自暴自棄
-
十三、結語
-
-
第肆篇 孟子本心倫理學之研究──從規範之法理根據看
-
一、問題之說明
-
二、告子孤離的人性論之困難
-
三、本心之證立奠基在說明人在道德上的可歸責性
-
四、本心之證立奠基在解決人性外在論之困難
-
五、規範之平等性乃普遍性之先驗條件
-
六、以一本詮釋〈烝民〉詩四句──論規範合法性之法理基礎
-
七、〈告子〉中三個美感類比論證所揭示之人性平等
-
八、理義普遍性之意向性證成──本心與規範之必然關係
-
九、愉悅作為理義規範之先驗性條件
-
-
第伍篇 從決意、道德秩序與心、理關係論《孟子》倫理學論證之問題
-
一、前言
-
二、責任自我之提出
-
三、《孟子》中的道德抉擇──心之官與耳目之官
-
四、從「心不若人」之心到「禍福無不自己求之」之人自己──道德歸責之承擔者
-
五、蹶者與狼疾人──道德秩序之問題
-
六、為惡意欲之心與本心皆屬人──心之屬己性乃是人犯惡之先驗條件
-
七、從心悅理義之道德情感看本心與人心之統一──願與不願之問題
-
八、論證之回顧
-
- 全書結語
- 引用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