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氍毹,原是鋪設於舞台之上的毛織品,屏氣凝神中,演員踏上了紅毯,敷衍人間百態。
戲曲、電影乃至於常賴以改編的文學,往往有著微妙的連結,且交織出奇異的影像世界。本書從虛構的小說作品中,看見了以南管、電影發展為背景的臺灣早期風華,見證著戲曲、電影在臺灣的演變歷程。接著檢視華語電影中,探討性別展演與戲班文化的精彩作品,如:《霸王別姬》、《梅蘭芳》等,突顯其類型特色與寓意,並選擇標誌著戲曲電影里程碑的京劇電影《洛神》、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兩部作品,探討其圖像意義與美學價值,從而引出電影《刺客聶隱娘》,從尤侗《黑白衛》雜劇、京劇再到電影,析論聶隱娘故事演變及生命情懷的轉變。最後將視野擴大,以展現「獻子成忠」精神之日本戲劇《菅原傳授手習鑑》,與元雜劇《趙氏孤兒》進行跨文化比對,兼論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所呈現的武士精神蛻變。
戲曲、電影乃至於常賴以改編的文學,往往有著微妙的連結,且交織出奇異的影像世界。本書從虛構的小說作品中,看見了以南管、電影發展為背景的臺灣早期風華,見證著戲曲、電影在臺灣的演變歷程。接著檢視華語電影中,探討性別展演與戲班文化的精彩作品,如:《霸王別姬》、《梅蘭芳》等,突顯其類型特色與寓意,並選擇標誌著戲曲電影里程碑的京劇電影《洛神》、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兩部作品,探討其圖像意義與美學價值,從而引出電影《刺客聶隱娘》,從尤侗《黑白衛》雜劇、京劇再到電影,析論聶隱娘故事演變及生命情懷的轉變。最後將視野擴大,以展現「獻子成忠」精神之日本戲劇《菅原傳授手習鑑》,與元雜劇《趙氏孤兒》進行跨文化比對,兼論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所呈現的武士精神蛻變。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紀實與虛構:台灣傳統戲曲的小說與影像書寫
-
第一節 「戲」說台灣-以小說《行過洛津》、《戲金戲土》為例
-
一、「戲」說台灣的書寫策略
-
二、「戲」說台灣的閱讀策略
-
-
第二節 性別、家國的重層觀照-電影《失聲畫眉》、《戲夢人生》與《沙河悲歌》
-
一、戲曲文化的多重再現
-
二、性別展演的突破與跨越
-
三、以戲曲造夢的國族寓言
-
-
第三節 小結
-
-
第三章 諧擬與反諷:影像敘事中的性別展演與戲班文化
-
第一節 乾旦坤生的愛與恨-電影《霸王別姬》與《梅蘭芳》
-
一、乾旦坤生的歷史演進
-
二、《霸王別姬》-乾旦的性別想像與心理困境
-
三、《梅蘭芳》-乾旦坤生的突圍模式與藝術執著
-
-
第二節 鏡像/複象/後設-電影《龍飛鳳舞》與《盂蘭神功》
-
一、家族戲班的生活模式
-
二、神功戲的儀式與預示
-
三、替身/抓交替的手法運用
-
四、諧擬與反諷-戲如人生的隱喻
-
-
-
第四章 互文與視角:戲曲電影的圖像美學與現實寓意
-
第一節 京劇電影《洛神》的多重視域與文本解讀
-
一、完美女神的形塑-從曹植《洛神賦》到京劇《洛神》
-
二、神來之筆:兩岸京劇電影《洛神》的美學探析
-
三、餘韻:歌仔戲的另類視角新編
-
-
第二節 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猴戲演變中的意義
-
一、白骨精的淵源及其蘊含的佛道思想
-
二、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本的形成
-
三、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析論
-
四、在猴戲演變中的意義
-
-
-
第五章 戲魂與魅影:神隱女刺客的登峰造極
-
第一節 從傳奇到京劇-戲曲中的聶隱娘
-
一、尤侗《黑白衛》雜劇的編演探究
-
二、高手過招:京劇《聶隱娘》的誕生
-
-
第二節 電影《刺客聶隱娘》的故事演變與生命情境
-
一、青鸞舞鏡的孤獨意象
-
二、磨鏡少年是另一面鏡子
-
三、大敘事與小細節
-
-
-
第六章 櫻花與薔薇:差異對比下的跨文化思維
-
第一節 明治維新時期武士的蛻變-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和《末代武士》
-
一、「只要能思考,就可以生存下去」-《黃昏清兵衛》
-
二、「關於隱劍術,我無可奉告」-《隱劍鬼爪》
-
三、「幫我加熱水」-《武士的一分》
-
四、「完美的櫻花並不常見!只要終其一生去追尋,人這一生就不算白活!」-《末代武士》
-
五、武士道精神的蛻變與再生
-
-
第二節 「獻子成忠」之中日武士道精神比較-《菅原傳授手習鑑》與《趙氏孤兒》
-
一、從史實到戲曲:趙氏孤兒故事的演變
-
二、由詩人到神明:菅原道真故事的轉化
-
三、《菅原傳授手習鑑》與《趙氏孤兒》的比較
-
-
- 第七章 結語
- 後記
- 參考文獻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