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忿恨的囚徒:憤怒、敵意與暴力從何而來?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09581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認知療法之父」亞倫.貝克教授經典之作
探究最具破壞性的人性陰暗面,看見重新點燃善意的可能
暢銷超過20年,授權7大語言版本

★婚前幽默風趣,婚後輕浮花心?從佳偶到怨偶的心理轉變,如何發生?
★為什麼政治光譜愈是極端的人,就愈是認為自己是正義的?
★納粹德國、紅色高棉與其他種族/政治迫害暴行,都從「貼標籤」開始?

家暴問題、政治分化,國族戰爭
透過認知心理學的視角,看清所有暴力衝突背後的本質
解開「自動化思考」的枷鎖,不做失控的「烏合之眾」!

◤施暴的同時還自以為正義,當心「認知扭曲」的陷阱
「認知療法之父」亞倫.貝克教授以其對「認知(行為)療法」的研究享譽全球。在本書中,貝克教授運用該療法的原理原則,進一步剖析人性陰暗面中憤怒與敵意是如何湧現,又是如何為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破壞性的後果。
透過深入淺出的案例,你會發現:原來從夫妻爭執到家暴事件,到種族滅絕和國際戰爭等,所有人類社會中會出現的暴力行為,其基本構成都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反應,有著相同的認知運作模式。

◤族群矛盾激化的當代,追尋和平進步願景的必讀之作
除了日常生活中難免的人際衝突,隨著網路操作而愈發激化的政治與社會議題,種種仇恨現象在社群網站或新聞媒體上屢見不鮮。烏俄戰爭與新納粹問題,美國的BLM運動與各類種族歧視爭議,在在顯示這世界並不如我們所想的和平。
本書運用認知心理學,剖析仇恨、敵意與暴力背後的真實動機,出版至今超過二十年,但從來不曾過時。

《忿恨的囚徒》將徹底改變我們對各種形式的暴力的看法,並為解決這些關鍵問題提供一個堅實的框架!


【本書特色】
★「認知療法之父」將認知療法拓展到社會問題的經典鉅作
★出版二十餘年,在族群分化益發激烈的當代依然切中時弊
★深入淺出,援引臨床與歷史案例,感同身受更能身體力行

【重新梳理認知,讓大腦不再被憤怒、敵意與仇恨綁架!】
✽別人的亮眼表現,總是容易讓你感到難堪?小心大腦「敵對框架」的陷阱!(見第一章)
✽面對打針的皮肉之苦,幼兒會踢打哭鬧,大人則稍感焦慮,差別在於對事件意義的解讀。(見第三章)
✽伴侶詢問購物選擇或請求協助,芝麻小事卻讓我們一秒暴怒?因為我們懷抱錯誤信念而不自知。(見第五章)
✽儘管有個體差異,暴力行為不盡相同,但施暴者們往往都覺得自己才是受害者。(見第八章)
✽檢討性侵受害者的衣著為什麼不對?因為這種「文化迷思」只是為施暴者提供合理自身行為的藉口。(見第八章)
✽最慘烈的「藍綠惡鬥」或許發生在西元六世紀的君士坦丁堡,支持藍綠兩隊賽車手的群眾在競技場激烈鬥毆,上萬人傷亡,城市大片區域焚毀。(見第九章)
✽與施暴者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相同,國家間的戰爭為了師出有名,領導者容易對國民宣傳自己的國家如何受害、敵國如何強大與邪惡。(見第十一章)
✽要想讓世界更加和平,宣揚道德有時會有反效果,波士尼亞大屠殺中,行凶者在錯誤信念影響下反而認為自己在伸張正義。我們更需要的其實是同理心。(見第十二章)
✽運用認知心理學的策略,仔細識別事件的意義,思考另一種解釋,修正自己的信念,你可以不用愈想愈氣!(見第十三章)
  • 封面
  • 目次
  • 各界讚譽
  • 前言
  • PART ONE 忿恨的根源
    • CHAPTER 01 仇恨的牢籠
    • CHAPTER 02 暴風中心(「我」)
    • CHAPTER 03 從傷害到仇恨
    • CHAPTER 04 讓我數一數你對我的不當對待
    • CHAPTER 05 原始思維
    • CHAPTER 06 憤怒的公式
    • CHAPTER 07 親密的敵人
  • PART TWO 個體/群眾的暴力
    • CHAPTER 08 個人暴力
    • CHAPTER 09 集體幻覺
    • CHAPTER 10 迫害和種族滅絕
    • CHAPTER 11 戰爭中的形象和誤解
  • PART THREE 從黑暗到光明
    • CHAPTER 12 人性的光明面
    • CHAPTER 13 個人和群體的認知療法
    • CHAPTER 14 觀點和前景
  • 謝詞
  • 參考書目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