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中國孟子學解釋史為中心,探索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家詮釋孟子的言論之中,所顯示的思想史意涵,並分析從孟子學詮釋所體現的中國詮釋學的三種類型:生命詮釋學、政治詮釋學、護教詮釋學。本書挖掘孟子思想史中具有中國文化與思想特質的中國詮釋學面向。
- 增訂新版序/黃俊傑
- 初版序/黃俊傑
-
第一章 序論
-
一、引言
-
二、孟子學研究的回顧(一):哲學/觀念史的進路
-
三、孟子學研究的回顧(二):歷史/思想史的進路
-
四、孟學詮釋史研究課題的展望
-
-
第二章 孟學詮釋史中的一般方法論問題
-
一、前言
-
二、經典詮釋者的歷史性及其問題
-
三、問題意識的自主性及其性質
-
四、詮釋的循環性:經典、詮釋與詮釋者
-
五、結論
-
-
第三章 荀子對孟子的批判:「思孟五行說」新解
-
一、問題之所在
-
二、「思孟五行說」中的「心」及其特質
-
三、「思孟五行說」中「道」的內在化
-
四、「思孟五行說」與中國古代的「連繫性宇宙觀」:「案往舊造說」新詮
-
五、結論
-
-
第四章 作為政治學的孟子詮釋學(1):宋儒對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
-
一、引言
-
二、宋儒之孟子爭議的引爆點
-
三、王霸之辨:理想與現實的對立
-
四、君臣關係:相對性與絕對性之辨
-
五、宋儒的尊孔與「道」的新詮釋及其顛覆性
-
六、結論
-
-
第五章 作為生命詮釋學的孟子詮釋學(1):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詮釋及其迴響
-
一、引言
-
二、「知言」與「養氣」的內涵及朱子詮釋中所蘊涵的問題
-
三、從「窮理」「知言」到「養氣」:朱子對孟學的詮釋
-
四、朱子對孟子知言養氣說的解釋所引起的迴響
-
五、結論
-
-
第六章 作為生命詮釋學的孟子詮釋學(2):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
一、引言
-
二、王陽明思想中的孟子學
-
三、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特質
-
四、王陽明的孟子詮釋學的「言後之意」
-
五、結論
-
-
第七章 作為護教學的孟子詮釋學(1):黃宗羲對孟子心學的發揮
-
一、引言
-
二、孟子心學特質及其內涵
-
三、黃宗羲解釋孟子心學的基本立場:兼論其與帛書《五行篇》的對比
-
四、黃宗羲對朱子學的批判:以孟學解釋為著眼點
-
五、結論
-
-
第八章 作為護教學的孟子詮釋學(2):戴震的孟子學解釋及其涵義
-
一、引言
-
二、戴震孟子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
-
三、戴震孟子學的護教學性質
-
四、戴震孟子學的方法論
-
五、結論
-
-
第九章 作為政治學的孟子詮釋學(2):康有為對孟子學的解釋
-
一、引言
-
二、《孟子微》的著作背景及其基本立場
-
三、民主、自由與平等: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調融(一)
-
四、社會進化與經濟發展:中西思想在《孟子微》中的調融(二)
-
五、《孟子微》在儒學思想史上的歷史意義
-
六、作為政治學的詮釋學:康有為釋孟的詮釋學涵義
-
七、結論
-
-
第十章 作為生命詮釋學與政治學的孟子詮釋學:當代儒家對孟子學的解釋
-
一、引言
-
二、唐、牟、徐三先生的思想與治學:同調與異趣
-
三、孟子心性論的新解釋:心學傳統的現代詮釋
-
四、孟子政治論的重讀:人民主體性的建立
-
五、結論
-
-
第十一章 結論:兼論中國詮釋學的特質
-
一、引言
-
二、孟子、《孟子》及其詮釋者之間的辯證
-
三、中國詮釋學的特質:以孟學解釋史為中心
-
四、總結
-
-
附錄一 國孟學詮釋史文獻選編註釋
-
1、趙岐:〈孟子題辭〉
-
2、趙岐:〈孟子篇敘〉
-
3、荀子:〈非十二子〉
-
4、荀子:〈性惡〉
-
5、王充:《論衡‧刺孟》
-
6、皮日休:〈請孟子為學科書〉
-
7、韓愈:《韓昌黎集》選文三則
-
8、王安石:〈楊孟〉
-
9、朱熹:〈孟子序說〉
-
10、朱熹:《孟子集註》選文三則
-
11、陸九淵:〈與李宰〉
-
12、劉三吾:〈孟子節文題辭〉
-
13、王陽明:《傳習錄》選文三則
-
14、黃宗羲:《孟子師說》選文二則
-
15、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序》
-
16、戴震:《孟子字義疏證》選文二則
-
17、焦循:《孟子正義》選文二則
-
18、康有為:《孟子微‧自序》
-
19、康有為:《孟子微》選文二則
-
20、當代儒家釋孟文字三則
-
-
附錄二 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史中的三個理論問題
-
一、引言
-
二、思想原創者的所有權問題
-
三、思想交流中的「脈絡性轉換」與解釋者的自由度問題
-
四、詮釋的無政府主義問題
-
五、結論
-
- 參考書目
- 誌謝
- 《孟子》篇章索引
- 名詞及主題索引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