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

出版日期
2018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57423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明代哲學思想以心學的成就為最高,但程朱理學在明代仍然繼續發展,對當時與後世皆有重大影響。本書論述明代程朱理學薛敬軒至高景逸八人的哲學思想,諸儒上承宋儒的理、氣、心、性等概念,努力理解並重構彼此間的關係。其發展脈絡是理氣關係朝向一元發展,另外是心的地位得到提高,至晚明高景逸時竟有心本論的傾向。本書除了論述哲學思想外,為了理解哲學思想的背景與應用,對於諸儒的教育、社會、政治的思想與實踐亦略加觸及。最後一章則以明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驗證當代新儒學詮釋理論的得失。
  • 前言
  • 第一章 薛敬軒
    • 一、前言
    • 二、薛敬軒思想的生活背景
      • ㈠略傳與人格氣質大概
      • ㈡秩序與正統意識
      • ㈢文化與教育意識
      • ㈣自然與天道意識
    • 三、本體論
      • ㈠理與氣
      • ㈡性與物
      • ㈢神與心
    • 四、工夫論
      • ㈠默識
      • ㈡格物致知與知行關係
      • ㈢心的始終體用工夫
    • 五、結論
  • 第二章 吳康齋
    • 一、前言
    • 二、康齋的生活
      • ㈠康齋的勤學
      • ㈡康齋的教學
      • ㈢康齋的農牧
      • ㈣康齋的閒逸與出游
    • 三、康齋的學術
      • ㈠聖賢之學
      • ㈡書本之學
      • ㈢文藝之學
      • ㈣經世之學,附論康齋出處問題
    • 四、結論
    • 附錄:康齋略譜
  • 第三章 胡敬齋
    • 一、前言
    • 二、政治社會背景與主張
    • 三、吳康齋與胡敬齋
    • 四、胡敬齋與陳白沙
    • 五、胡敬齋與程朱思想
      • ㈠對程子之學的繼承
      • ㈡心與理的關係
      • ㈢理氣關係、理一分殊
    • 六、結論
    • 附錄:羅一峰
    • 一、羅一峰的重要事跡與人際關係
    • 二、綱紀的危機
    • 三、心地工夫的分歧
  • 第四章 羅整菴
    • 一、前言
    • 二、政治社會相關論述
      • ㈠士的教養與程朱之學
      • ㈡程朱思想的政治實踐
      • ㈢有關家族的言論
    • 三、理氣論
      • ㈠整菴成學過程鱗爪
      • ㈡理氣渾一的學說
      • ㈢與程朱理氣論的比較
    • 四、心性論與工夫論
      • ㈠心性論
      • ㈡工夫論
      • ㈢羅整菴與王學心性論的比較
    • 五、結論
    • 附錄:上海復旦大學藏《整菴續稿》及其價值
    • 一、《續稿》有助於《存稿》編輯年代的考察
    • 二、《續稿》是《困知記‧續補》的來源
    • 三、《續稿》可考證整菴的著名典故
  • 第五章 呂涇野
    • 一、前言
    • 二、涇野的理學觀念與工夫論
      • ㈠理氣關係與實踐
      • ㈡大心論與克己復禮、萬物一體
      • ㈢致曲、慎獨、格物
    • 三、涇野的學問觀
      • ㈠論宋明理學
      • ㈡論漢儒之學
      • ㈢經史實學
    • 四、結論
  • 第六章 李見羅
    • 一、前言
    • 二、止修思想的成立
      • ㈠止修思想的出現
      • ㈡止修思想的基本義理
    • 三、止修思想的申述
      • ㈠止之諸義
      • ㈡良知的地位
      • ㈢天上歸宗
      • ㈣「修身為本是性學」與經世之學
      • ㈤講學的意義
    • 四、餘論——止修思想的定位
  • 第七章 顧涇陽
    • 一、前言
    • 二、論清議與名教
      • ㈠從公共是非到心性工夫
      • ㈡與周海門名教觀的比較
    • 三、東林講學的精神
      • ㈠《東林會約》的講學精神
      • ㈡東林講會與科舉教育
    • 四、顧涇陽的理學思想
      • ㈠性善論
      • ㈡工夫論
    • 五、結論
    • 附錄:顧涇陽、管東溟的人性之辯
    • 一、前言
    • 二、論本體
      • ㈠管東溟的無善無惡論
      • ㈡顧涇陽的性善論
      • ㈢相似結構與不同內容
    • 三、論作用
      • ㈠東溟論善惡分判
      • ㈡東溟、涇陽論世教的維持
    • 四、結論
  • 第八章 高景逸
    • 一、前言
    • 二、早年的學問工夫
    • 三、汀州之悟與格物致知
    • 四、靜坐與讀書
    • 五、晚年的進境
      • ㈠性善
      • ㈡鳶飛魚躍與必有事焉
      • ㈢知本
      • ㈣中庸
    • 六、結論
  • 第九章 明代三種程朱理學選集
    • 一、《朱子學的》
      • ㈠前言
      • ㈡《朱子學的》各篇要旨
      • ㈢《朱子學的》的特色與價值
    • 二、《宋四子抄釋》
      • ㈠前言
      • ㈡性理論
      • ㈢修養論:誠、存心等
      • ㈣知行論
      • ㈤境界論
      • ㈥結論
    • 三、《朱子節要》
      • ㈠前言
      • ㈡心的地位與工夫
      • ㈢窮理、理欲之辨、存理去欲
      • ㈣《朱子節要》與高景逸思想的異同
      • ㈤結論
  • 第十章 當代新儒學詮釋理論的應用與反思
    • 一、前言
    • 二、薛敬軒
    • 三、羅整菴
    • 四、高景逸
    • 五、勞思光詮釋理論的應用與檢討
    • 六、牟宗三詮釋理論的應用與檢討
    • 七、唐君毅詮釋理論的應用與檢討
    • 八、結論
  • 附錄
    • 人物姓名字號生卒年表
    • 明紀年表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