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淳熙年間,呂東萊(祖謙)搭了一座橋,簡單化的搭起了一座橋,用來溝通那位「泰山喬嶽」與「壁立萬仞」。八百四十七年來,三十代的人眾口紛紜,仍鉅細無遺繼續討論「泰山喬嶽」高,還是「壁立萬仞」高?討論還在繼續,沒有終點,許多人似乎忘了那座橋。直到有人再度提醒那座橋,提醒再了解那座橋。提醒:也可以簡單化,了解那座橋,簡單了解「人人需要一座橋」,一座「溝通歧見的橋」。 東萊說「……世之所謂相反者,無如水火,而其理初未嘗有異……聖人使人於同之中觀其異,異之中觀其同……」、「人之相與,雖道合志同之至,亦不能無異」、「君子須當於異中求同」,七百年之後,大儒錢穆之學也「貴求與人同,不貴與人異」,唐君毅為學「求合於人,見人之是」,牟宗三融會儒學與康德,皆有「求同存異」,合於鵝湖之會搭橋的目的。
- 一、張載《正蒙》論:天理、陽明、仁∕呂榮海輯
- 二、呂東萊的「人人需要一座橋‧鵝湖之會」∕補述程兆熊著《大地人物》(理學人物之生活的體認)∕呂榮海
- 三、從周敦頤的「宇宙論」談 — 朱熹的「理氣不離論」與王陽明之「心即理」∕歐東華
- 四、談陽明心學一「致良知」、「知行合一」於「未辦土地繼承案」的體證∕游孟潔
- 五、天理(朱)與良心(王)∕詹宏基
- 六、傳芳理學∕呂術魁
- 七、南歌子(呂本中)選冠子(呂渭老)∕呂理聖
- 八、邀請函
- 九、作者及參加者簡介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