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6717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由余英時先生的25篇論文組成,討論主題集中在從先秦到當代的中國思想史,釋證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和理性精神。
書中體裁有專論、書評、條目和序跋,先後發表於1980-2006年。內容包括〈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等。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編者序言
  • 目次
  • 1. 天人之際
  • 2. 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
    • 一、漢末社會關係的危機
    • 二、個人的發現
    • 三、儒家向新道家的轉變
    • 四、清談中的個人主義
    • 五、道家個人主義與儒家禮教之間的調解
  • 3. 唐宋轉型中的思想突破
  • 4. 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
    • 一、德性與問學
    • 二、涵養與致知──對程頤公式的論辯
    • 三、讀書的角色
    • 四、解釋與客觀性——朱熹新儒學的解釋學
    • 五、作為道德基礎的知識——一個哲學角度的總體考察
  • 5. 田浩《儒家論說和朱熹的優勢》序
  • 6. 重訪焦竑的思想世界(書評)
    • 一、與過去對話的思想史
    • 二、焦竑生平的若干事實
    • 三、焦竑在歷史透視中的融合
    • 四、「考證」無佐證
    • 五、「連續性狂熱」
    • 六、結構主義者還原
  • 7. 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清代思想史上的漢宋之爭
    • 三、宋學的兩個概念
    • 四、新儒學:新的分期設想
    • 附錄:中國思想史上的智識論和反智論
  • 8. 對17世紀中國思想轉變的闡釋(書評)
  • 9. 戴震與朱熹傳統
  • 10. 戴震的選擇——考證與義理之間
  • 11. 章學誠對抗戴震——18世紀中國智識挑戰與回應的研究
    • 一、初晤
    • 二、尋找智識基礎
    • 三、「六經皆史」
    • 四、朱與陸:兩種智識譜系
  • 12. 黃進興《18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和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序
  • 13. 桐城派(詞條)
  • 14. 商業文化與中國傳統——中國歷史上商人文化演變研究
  • 15. 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
    • 一、孫逸仙思想的來源
    • 二、19世紀中國思想的發展
    • 三、經世學派對孫的思想的影響
    • 四、三民主義的傳統遺產
  • 16. 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
  • 17. 歷史視野中的儒家與中西相遇
    • 一、前言
    • 二、宗教
    • 三、科學
    • 四、民主
    • 五、結語
    • 參考書目
  • 18. 民主觀念和現代中國精英文化的式微
  • 19.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 20. 20世紀中國現代化與革命崇拜之爭
  • 21. 20世紀中國的激進化
    • 一、重新解釋與發現
    • 二、激進主義
    • 三、知識的社會學
    • 四、從中心到邊緣
    • 五、結論
  • 22. 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
  • 23. 中國史學思想反思
  • 24. 歷史學的新文化轉向與亞洲傳統的再發現
  • 25. 在2006年克魯格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 索引
  • 註釋
  • 版權頁
  • 封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