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茂發前校長曾讚譽陳新雄教授的學術成就:橫跨經學、小學與文學三大領域,為中文學界共有之國寶;對學術推廣不遺餘力,充分表現其學術社群領導之才華;在刻苦環境中勵學而成就其大學問,充分發揮鍥而不捨之學術精神。有鑑於陳新雄教授的教導之恩,及其生前對學生無所不至的關懷與照顧,在陳教授逝世十週年之際,早期學生弟子們組織動員,籌辦「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出版本專書,取陳教授書齋名訂為《鍥不舍齋薪傳錄》,以紀念陳教授對學術的薪傳與播種。本專書所收文章,除兩篇紀念特稿及一篇主題演講稿之外,另收四十四篇論文,分別隸屬於文字、聲韻、訓詁、詩詞以及勵學等五類,各篇內容雖然圍繞陳教授學術專長而議論,卻有不同面向的傳承性與啟發性。
- 圖版
- 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表
- 不見星河見雁行—《鍥不舍齋薪傳錄》序言/林慶勳
-
特稿
-
遙寄陳新雄教授/丁邦新
-
陳新雄教授在日本的講演/瀨戶口律子
-
-
主題演講
-
陳伯元教授的學術成就與章黃之學的承繼發展/ 姚榮松
-
-
論述
-
《六書音均表》、《成均圖》兩「均」字不讀「韻」字辨/ 何大安
-
方言同源詞不規則對應的一種可能/楊秀芳
-
陳伯元先生論正字兼為異體管窺—以《異體字字典》「研訂說明」為例/呂瑞生
-
讀伯元先生之六書轉注說/李淑萍
-
談蘇軾與《說文解字》/沈寶春
-
從上博簡與安大簡的「絺」字談「希」字的讀音問題及古聲韻系統的分系問題/季旭昇
-
陳伯元先生等韻學之成就與影響/吳文慧
-
國語音變規律中的幾個「例外」探析/李峰銘
-
從《毛詩.合韻譜》談伯元師的古韻擬音/李添富
-
黃侃古音學與曾運乾古音學補說/李葆嘉
-
古音研究中的觀念與方法:審音、審韻、韻例辨析與《詩經》古韻三十一部構擬/張民權
-
陳伯元先生上古聲母學說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及其特色/ 張渭毅
-
陳伯元教授古音學蠡測—從《詩經》古音學出發/莊雅州
-
古韻通轉是某韻部字的個案行為,非韻部普遍行為論—論陳新雄教授《古韻三十二部之對轉與旁轉》的上古音價值/馮蒸
-
陳伯元先生古韻分部之貢獻/葉鍵得
-
陳新雄教授論考古派和審音派/趙彤
-
陳新雄先生上古韻部擬音之研究—紀念陳新雄先生逝世十週年/盧曉陽
-
陳新雄先生之「互訓」說/柯明傑
-
淺談《說文解字注》中的同義詞—以心部字為例/陳姞淨
-
腳色、角色考/陳彥君
-
《清華(伍).命訓》校詁釋例芻議—以「大命小命互動互成」為觀測標的/黃麗娟
-
陳伯元先生的親情之調—以〈與舍妹闊別〉二律、〈江城子〉為討論核心/ 王隆升
-
許國心猶在—蘇軾惠州詩探析/江惜美
-
十年常念伯元師/俞棟祥
-
陳伯元先生的「神州萬里詞」及其《中原音韻》的研究成就/張玉來 編述
-
東坡〈馬上賦詩〉—伯元師吟調精彩應用解析/陳貴麟
-
審音協律伯元師—以《和蘇樂府》為例/陳慶煌
-
《伯元倚聲.和蘇樂府》的藝術成就/黃坤堯
-
蘇軾與大覺懷璉之交游/黃惠菁
-
蘇軾〈次韻王鬱林〉探析/潘柏年
-
伯元師學問給予個人的啟示和影響/王三慶
-
我心中的伯元先生/朱小健
-
陳新雄先生的傳統學術人格對我的影響/施向東
-
關於國學教育的討論—《萬里飛鴻尺素書》述略/聶振弢
-
-
附錄
-
籌備委員會名單
-
協辦單位
-
捐款名錄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