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對於臺灣政治價值的省思:「讓出空間」與「敬畏」作為公共領域價值的基礎

出版日期
2022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53150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比不正義更壞的是一個人自己的正義」,因為正義不夠謙卑。

身處於臺灣,我們敏感到臺灣社會的問題,人們生活的主流價值帶動著社會脈動中的趨勢,如果我們察覺到這個趨勢的方向有所偏差,我們有責任將它導往正確的方向。

「愛臺灣是民粹還是民主?」
「對於政治人物而言,道德責任與政治責任要相提並論。」
「要化解民粹與菁英主義或維護法律正義的兩端,就需喚醒對於羞恥心的察覺」
「如何從菁英政治轉為民主政治,但不致落於民粹主義」

本書企圖以羞恥、畏怯、敬畏、自我謙卑、尊重等等情感來抑制集體之愛的民粹式情感,以重建臺灣的政治價值。集體之愛不能作為共同的理想,也不能作為通往共同理想的條件。相反的,要對集體之愛抑制,才能通往共同的理想,抑制集體之愛卻是依靠羞恥、敬畏,以及「讓出空間」。
……集體之愛可從私領域帶入社會,但卻不宜自我膨脹地帶入公共領域。我們要問,何以產生了這種自我膨脹,以致民粹無法對於政治生活有所貢獻?無論作為來自大地存有的一種情感生命,集體之愛或是助長執政者的權勢,或是以群眾運動與執政者對抗,都不宜忘記自己和持反對立場者常有著共同的理想,而自己對於此理想的實現是力量有限的,因而必須和反對者相互形構,進而協調合作。若缺乏這種自覺,集體之愛就很容易無限上綱、自我膨脹,逾越了本來可對於政治生活有所貢獻的位置……

本書前半部的學術概念討論是為了對於現實議題的探究打好基礎,概念在分析時有著明確的導向:價值的根源是什麼?它何以和海德格與鄂蘭的良知概念有關?而這兩者又如何和內在與外在的羞恥,以及繼續發展出的敬畏感與讓出空間相關?從而當我們在面對集體的情緒,也就是民粹式的情感時,就能對之做有力的批判反思。
  • 人文新猷叢書總序
  • 致謝
  • 前言
  • 第一篇 從海德格來看價值的探源與建立
    • 第一章 以信賴、實效或價值對人事物的判定與當真
    • 第二章 價值的根源是什麼?
    • 第三章 價值是什麼?
    • 第四章 海德格論價值的可能缺失
  • 第二篇 從鄂蘭公共空間作為價值基礎對於臺灣政治價值的省思
    • 第五章 鄂蘭對於傳統良知的擴展
    • 第六章 公共空間作為價值的基礎
    • 第七章 對於臺灣社會政治價值的觀察
    • 第八章 敬畏何以成為民主政治的前提
  • 第三篇 「讓出空間」蘊含的「敬畏」何以作為公共空間的價值基礎?
    • 第九章 儒家談外在之善與敬畏
    • 第十章 羞恥的自我省察與社會性的綜合
    • 第十一章 從羞恥的自我屈辱對於「讓出空間」的解析
  • 結語
  • 參考資料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